十方普覺寺因為臥佛殿供有臥佛銅像而俗稱「臥佛寺」(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壽安山南麓,也就是北京植物園內的十方普覺寺,是一座著名的古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不過,世人也熟悉這座古廟的另外一個名字--臥佛寺。
公元七世紀,即唐代貞觀年間,臥佛寺始建,最初名為兜率寺。當時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但現在已不存。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特別在元代用50萬斤銅築成了釋迦牟尼臥佛佛像,寺名也先後改為昭孝寺、洪慶寺、壽安山寺、永安寺、十方普覺寺等。因為寺內有一尊巨大的臥佛,因而俗稱「臥佛寺」,此寺名流傳最廣。
在臥佛寺寺前,有一條綠色的古柏長廊。其南端建有一座木搆彩坊,北端築有一座琉璃彩坊,十分壯麗。
臥佛寺主要殿堂均排列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分為四進院落,層層遞進。中軸線兩側,則有配殿、廊廡和行宮別院等。
從山門進入,沿中軸線前行,進入的第一進院落就是山門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神。哼、哈二將又稱金剛力士,是佛教守護寺門的神將。根據民間傳說,他們一個鼻子裡能哼出白氣,一個口中可哈出黃氣,可以驅逐妖魔、殺殲鬼怪,所以俗稱哼、哈二將。
過了山門殿,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大殿正中供奉著彌勒佛坐像,其背後是韋馱立像。兩側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他們是分守四方天門的天神。
天王殿後是三世佛殿。殿前檐掛有乾隆御書的「雙林邃境」的匾額。大殿正中供奉的是釋迦、燃燈、彌勒這三世佛,他們分管人們的前、今、後三世,兩側為十八羅漢。令人奇怪的是,東南角的一尊羅漢不是出家人打扮,而是披掛鎧甲,穿靴戴帽。據說這是清朝乾隆皇帝以自己的塑像佔據了一尊羅漢之位,以求修成正果,立地成佛。
十方普覺寺因為臥佛殿供有臥佛銅像而俗稱「臥佛寺」(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在三世佛殿後就是臥佛寺的主殿:臥佛殿。在臥佛殿的左前方,保存有兩株古老的婆羅樹,據說是建寺之初由印度移來的。據《宸垣識略》記載:「婆羅,外國之交趾木也。葉似楠,皮如玉蘭,色蔥白。最潔,鳥不棲,蟲不生子。能下氣。花苞大如拳,葉似琵琶,凡二十餘葉,相沓捧苞,類桐花,一簇三十餘朵,經月方謝。」當其開花時,朵朵都像座潔白的小玉塔,倒懸於枝葉之間,非常好看。
臥佛殿大殿前檐的大匾上寫著「性月恆明」,殿內正面牆上的匾額上寫著「得大自在」。殿內釋迦牟尼的銅像身長5.3米,呈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體態安祥自如。在其周圍三面環立的是其弟子,即十二圓覺菩薩像。這個場景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在婆羅樹下涅磐前,向十二名弟子囑托後事。根據元史記載,這尊巨型佛像是「用工七千,冶銅五十萬斤」才鑄造成功,是北京現存最古老、最大、最精致的銅臥佛。此外,巨佛前還放置著一個八卦香爐,兩個燭台和花瓶,合稱五供。另有輪、螺、傘、蓋、花、罐、魚、結八件佛家法寶,俗稱八寶,以象徵吉祥如意。
在中軸線外的東路,有霽月軒、清涼館、大禪堂、祖堂、齋堂等六個院落,原為僧人居住的地方。西路則是由三個院落組成的行宮院,環境幽雅,景色別致,為皇帝禮佛時兼理政事時的下榻之處。
在臥佛寺旁邊還有白鹿仙人修行的場所「白鹿岩」,山岩上的「白鹿仙跡退谷幽棲」八個石刻篆字至今清晰可見。
責任編輯: 雲淡風清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