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冷戰2.0 台灣肩負新使命研究中國(圖)


台灣境內中國研究重鎮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昨天舉辦所慶,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在會中提及,當前國際情勢已進入「冷戰2.0」,台灣的中國研究則肩負「新使命」。(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1年12月19日訊】台灣境內中國研究重鎮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昨天舉辦所慶,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在會中提及,當前國際情勢已進入「冷戰2.0」,台灣的中國研究則肩負「新使命」,與國際上連結大大加強。

據《中央社》報導,政大東亞所在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舉辦53週年所慶「中國研究接力賽:東亞所的傳承與創新」座談會,由現任所長王信賢主持,歷任所長施哲雄、趙春山、邱坤玄、魏艾、寇健文出席。

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玉山在開幕致詞的時後指,東亞所在中國大陸研究領域面對研究與政策、教學與研究、區域及學科、質化與量化「四個之間」的雙重壓力。關於「研究與政策」之間的壓力,他表示,過去政大東亞所在政策需要下成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現在的東亞所又肩負「新使命」。

吳玉山說,當前國際情勢已進入「冷戰2.0」,局勢發展越來越接近當年的冷戰,兩岸的關係也急凍,「這有好處有壞處」。他表示,關於在台灣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而言,其壞處是現在去對岸田野研究幾乎不可能;而好處是「台灣又變成在某些情境下,理解、對抗中國大陸的橋頭堡」。

吳玉山指,如今,台灣與國外的聯繫在大環境下大大強化,「要了解中國,但又與中國大陸隔絕,有什麼地方比台灣更合適呢?」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則表示,台灣研究中國面臨資料來源取得方式的挑戰,過去為田野調查,但未來已然不可行,因此必須要有新的方式蒐集一手資料,例如加強大數據、文字探勘等。他也提到,台灣的中國研究還面對「如何理解對岸思維方式」的挑戰。

寇健文指出,兩岸分隔至今,台灣對北京的思維方式越來越不熟悉,「理解方式一旦是錯的,整個判斷都是錯的」。他舉例,就像北京慣用詞彙「鬥爭」,是什麼意思、如何運用,要精準了解其思維方式,應該思考如何從其價值觀、角度思考問題,「如果不能做到,台灣的中國研究發展會變小」。

政大東亞所創辦在1968年,是在先總統蔣中正要求下與「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合作設立,目標是培養反共思想鬥爭的人才,也是台灣的中國研究起源與重鎮。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