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官鼓吹「勤勞」愛國 評論:誰逼港青躺平?(圖)
香港維多利亞港黃昏日落景色。(圖片來源:龐大衛/看中國)
【看中國2021年12月2日訊】中共在國內打擊「躺平」,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日前也跟風批評「躺平主義」,揚言要「對症下藥」。當局11月30日公布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在原有9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之上,新增「勤勞」一條,又要求從小加強學生「愛國愛港」觀念。評論質疑,《國安法》剝奪港人的人權自由,爭公義、鳴不平的青年人動輒得咎,到底是誰在逼人躺平?
去年6月《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改革教育成了特區政府的重點項目之一。課程發展議會於去年12月成立「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在學校優先推行價值觀教育。
今年11月28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網站發表文章,稱香港社會近年出現種種歪風,包括沉迷網絡遊戲、在互聯網散播虛假、誤導和煽動仇恨信息、不良的性資訊和引誘,令一些青年人受影響而耽於逸樂、走歪路、對前景失去信心云云。他特別引用大陸詞彙,稱近來出現的「躺平主義」更令人憂慮,「這種消極的人生心態,容易令人萎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的進步。」
刪去「尊重人權」加入「愛國愛港」
楊潤雄話音剛落,教育局30日最新公布89頁的中小學適用《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立場新聞》報導,改架構是參考了當局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而編訂,但當中「尊重人權」、「以批判思維認識祖國」等學習目標已經被刪去,取而代之的是「愛國愛港」。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中提到,價值觀是人們判斷對錯、抉擇取捨及行為態度背後的標準和原則,要作出這些決定前,不應單純考慮個人立場和看法,也應以「國家的福祉」和社會共同持守的正面價值觀等為基礎。文件又稱,價值觀教育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和「守法意識」,協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認識《憲法》和《基本法》的重要性,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明瞭「保家衛國」責任云云。
價值觀教育加入「勤勞」惹質疑
呼應教育局長批評「躺平主義」,新課程架構中加入「勤勞」作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文件稱,稱隨著社會富裕,一些惡習和壞風氣,如「僥倖心態、懶惰、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不勞而獲、奢侈浪費」等逐漸形成,對青少年帶來負面的影響。建議集合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動手動腦、體驗實踐、出力流汗,讓他們藉勞動及服務鍛煉體魄、磨煉意志,「對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眾新聞》引述資深中學教師表示,對教育局將「勤勞」加入為首要價值觀感到奇怪,因為「責任感」、「承擔精神」等本來已列載於首要價值觀和態度,新加入的「勤勞」,實際教學上要如何操作?他又說,突然加添價值觀,令學校工作要再調整,質疑教育局是因為國內號召「抗拒躺平」,因此要「交差」。
這位中學教師也提到,上月教育局才去信學校,關注學生壓力問題及近日學童自殺事件,如今突然又要學生「勤勞」,前後矛盾。他認為當局沒有思考過「躺平」心態的原因,忽略了躺平心態背後的青年問題。
沒有無緣無故的躺平
香港資深傳媒人、前記協主席楊健興在《眾新聞》撰文指,中國內地出現「躺平」主義,有其特定社會、政治因素。香港社會經歷反送中運動衝擊,影響陸續浮現,不同階層出現所謂「躺平」心態和生活態度,並非無緣無故。他反問,「是誰說要放棄一、兩代年輕人?是誰不斷令他們困擾自己的未來是在香港抑或是大灣區?是誰在散播恐懼,令他們擔心言行觸動紅線,犯煽動罪?」
楊健興指出,《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紅線無處不在,「言論、創作、新聞空間收窄,風險增加,社會瀰漫恐懼不安,自我審查、被審查現象普遍化」。那些仍留在香港的港人,被迫急速調整言行尺度以減少風險,「未能適應、無法適應的惟有『躺平』」,而官員新增「勤勞」價值觀,以為可抗衡「躺平」主義,到底是反映對社會現象完全不理解,還是迴避問題?
時事評論員吳志森也在Youtube節目分析指,香港出現「躺平主義」的原由,是在《國安法》的政治新常態底下,說甚麼、做甚麼都動輒得咎。香港青年跟大陸年輕人一樣,買樓買不起,結婚結不了,還失去了言論自由,民主人權也無望,「躺平的話還不會被捕。站起來講出內心世界的話,為社會和弱勢人群抱不平,卻隨時會被捕。在社會上,做公務員多作評論會丟工作,搞社運分分鐘要逃亡,那麼與其積極,不如躺平。」儘管港官拾中共官員牙慧打擊「躺平」,但吳志森指,實際上一般香港人還在拼搏努力賺錢,賺夠了就移民遠去,官員的文章可謂毫無意義,「只是獻媚大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