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矛盾的政策 難救中國經濟(圖)


習近平收回有爭議的政策可能為時過晚。(圖片來源:免費圖片/Global Panorama/CC BY-SA 2.0)

【看中國2021年10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戈御詩編譯/綜合報導)雄心勃勃的中共當局,似乎對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宏偉的計畫,但是隨著各種項目的失敗,北京正在撤回有爭議性的政策。專家表示,在許多政策已經對中國經濟造成不可逆轉損害的情況下,收回有爭議的政策,恐怕也未必能真正幫助中國經濟回到正軌。本文列舉5項當局最重要的政策回退,反映中國經濟被屠戮後面臨的巨大困境。

1 拋棄國產晶元政策

面臨特朗普對中國晶元製造商的嚴厲制裁,中國急於在國內培養半導體巨頭。根據天眼查數據,2020年中國新註冊的半導體公司超過 22,000 家, 2021 年的前兩個月也有 4,350 個。

然而,培養半導體巨頭的政策沒有使中國成為晶元強國。技術政治網站《Protocol》透露,這些公司的努力都集中在設計過程上,實際製造仍然外包給三星或台積電運營的外國代工廠。即使中國大公司能夠在晶元設計方面取得突破,但距離實現全國完全獨立的目標還很遙遠。

中共計畫培養本土晶元公司,還導致了一系列對計畫不周項目的魯莽投資。《日經亞洲》報導,許多晶元項目在從政府機構獲得數百萬美元的投資後,幾年就破產了。推特網友披露說,絕望的北京當局竟然懇求海外公民購買日本的半導體晶元送回國內。

現在中共當局已經放棄了製造本土晶元的計畫。《南華早報》報導,江蘇省無錫市政府攜手韓國存儲晶元巨頭SK海力士,共同開發中韓集成電路產業園。

地緣政治專家納朗(Akshay Narang)表示,中共當局已經意識到,面臨嚴格監管政策、反壟斷調查和一系列無情的打擊的科技行業,根本無法對創新和開發本土晶元表現出真正的渴望。現在中共對韓國晶元巨頭的拉攏,標誌著北京當局已經承認了失敗。

2 進一步吸引外國投資

從去年開始,北京當局就在打壓科技和教育行業,出臺嚴格的監管政策,讓私營部門遭遇了無情的打擊。隨著憤怒的外國投資者開始退出中國,恐慌的中共當局被迫擴大了外國投資者准入範圍,開放了主要商品和股票衍生品市場。

納朗表示,開放中國金融市場,無疑是對前段時間激進的社會主義政策的一次大轉折。

3 房產稅未能推開

無限制的投機和地方政府試圖推高經濟增長數字,在中國創造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空置房和公共基礎設施。不幸的是,資助這些建設項目的債務工具,在房地產行業形成了巨大的泡沫,隨時可能破滅。中國政府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徵收房產稅,認為這將抑制住房部門的投機行為,並給房地產泡沫放氣。

《華爾街日報》報導,全國範圍的房產稅,面臨來自黨內精英和普通黨員的共同反對。本來要在30個城市徵收房產稅的計畫,最終的規模被大大縮小。這也許是當局最尷尬的一次倒退。

4 共同富裕被淡化

北京當局8月份明確表示,中國必須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標,財富將在所有的人民之間公平分配。《日經亞洲》稱,「共同富裕」的口號,解釋了中國企業面臨監管壓力和無情打擊的原因。彭博社則指出,幾十年來刺激中國經濟增長的財富創造者和企業家開始被消滅,共同繁榮實際上很快會導致「共同貧窮」。

為了挽救尷尬的局面,當局的「共同富裕」目標很快被犀利的再次解釋。10月15日黨刊《求是》雜誌援引習近平2個月前的話說,「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同一時間富裕起來,也不是所有地區都會在同一時間達到相同的財富水平」,並且「共同富裕也不是統一的平均主義」。

路透社報導,北京當局縮小了野心,計畫到2035年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平等享有,到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

5 澳大利亞的煤炭也偷偷卸貨

納朗指出,整整一年,中國公民生活在停電和工廠停產中,背後原因很簡單,北京當局不允許澳大利亞煤炭進入中國。

但是《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披露,中國經歷了一年的極端痛苦之後,卸下了停泊在中國港口的澳大利亞煤炭,並解除了對中國電力部門所需的澳洲煤炭的非正式禁令。

政策回退太少太晚

日益嚴重的債務危機已經籠罩了中國經濟。根據國家統計局週二發布的國內生產總值補充報告,中國房地產行業自1992年以來首次出現收縮。同時,中國的GDP增長率也從第二季度的7.9%驟降至第三季度的4.9%。

納朗表示,中共當局糟糕的經濟政策,關閉了所有創造財富的渠;在全球煤炭價格上漲和電力部門危機的無解的情況下,中共當局的政策回退,並不能真正的修復中國經濟。

本文留言

作者戈御詩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