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騙了 十月革命紅色經典影片都是謊言(圖)


《布爾什維克》(1920),庫斯妥迪耶夫所繪。(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蘇俄領袖斯大林通過血腥的大清洗運動,將「十月革命」的參與者、見證人,特別是自己的主要政敵基本消滅殆盡後,他決定動用文藝特別是電影手段,尤其是電影形式重新書寫黨史和革命史,特別強調以他為核心來書寫新的歷史,以突出他個人的重要貢獻。

中共建政以來,進口影片的影響力,幾乎沒有一部能與蘇俄所謂紅色經典——《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年》兩片相媲美,它們散佈的思想已經深刻地注入中國人的血脈。暫且不說,兩部電影的部分臺詞,早已演化成中年老年人的「口頭禪」,大陸學界和御用傳媒至令依然將它們奉為「空前絕後的蘇維埃藝術珍品」,在中國一些大城市的音像店裡,也不難找到這兩部譯製片的鐳射影碟。

在今天的莫斯科,由於民眾的反共呼聲高漲,電視臺不敢播映這兩部電影,但是出於商業考慮,當局尚允許在市場銷售兩部電影的影碟和錄影帶,法律上並沒有違規,故未禁止。我最近在莫斯科的一家書店就看見了這兩部影片的DVD廣告定價:一百五十五盧布(摺合約六美元)。最有趣的是廣告簡短的影評:「列寧的形象是虛假的、複雜的和矛盾的。我們今天全然已知。而從前那關於列寧的一切都如出一轍:他是天才的、當之無愧的、榜樣型的形象。請君觀賞,在那個年代他是個甚麼樣子。」

斯大林直接插手兩片創作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蘇俄領袖斯大林通過血腥的大清洗運動,將「十月革命」的參與者、見證人,特別是自己的主要政敵基本消滅殆盡後,他決定動用文藝特別是電影手段,尤其是電影形式重新書寫黨史和革命史,特別強調以他為核心來書寫新的歷史,以突出他個人的重要貢獻。

三十年代蘇聯電影生產的主力之一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該廠的領導權牢牢地控制在效忠於斯大林的共黨幹部手中,比如領導人舒米亞茨基和凱爾仁採夫就是百分之百的「黨的文藝馴服工具」。該廠在接受拍攝《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年》政治任務時,蘇共中央決定給電影製片廠在拍攝方面一路大開綠燈,調集全國電影界最佳編劇、導演、演員組成創作集體,投入最強大的設備供應和資金支持等等。

寫滿歷史謊言的電影

影片《列寧在十月》一開幕,便謊話連篇,欺瞞觀眾。影片中,列寧登上芬蘭列車前往俄國彼得格勒發動政變,身邊有個寸步不離的衛士瓦西里,他就是編導杜撰出來的人物,而歷史的真相卻是,列寧警衛一直由一位名叫艾諾・拉西的布爾什維克黨人擔任,此人雖然是一位地道的俄羅斯農民,可後來也在蘇維埃紅色恐布運動中被鎮壓,所以遺臭萬年,不便提及,於是編導根據斯大林的指示杜撰了列寧衛士瓦西里的形象。斯大林的形象貫穿始終全片,比如列寧讓「瓦西里同志」將《真理報》的稿件轉交斯大林,並且在「明天」就要約見他。影片中列寧進人彼得格勒市作為蘇維埃政權大本營的斯摩爾尼官後,又趕忙提出來請斯大林同志來見面。斯大林在電影中變成了列寧的影子,編導正是如此偽造邏輯,以便合情合理地讓斯大林成為列寧的接班人。而安排列寧登上芬蘭列車,以及和列寧一起策劃和發動「十月政變」的、蘇俄重要領導人之一的托洛茨基,片中卻沒有一個鏡頭涉及,他完全被斯大林取而代之。

此外,《列寧在一九一八年》在表現察裡津戰役的時候,除了宣揚斯大林本人的畫面之外就是他的愛將,那個言聽計從的伏羅希洛夫將軍。實際上,即使根據蘇聯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南部戰場文件彙編》和一九七一年出版的《一九一七到一九二二年紅軍各戰場指揮部命令彙編》等史料記載,哥薩克白衛軍和蘇維埃紅軍,從一九一八年七月到一九一九年二月為爭奪連接俄羅斯中央地區、北高加索和中亞的戰略樞紐察里津(今伏面加格勒)展開決戰,城市和周邊防禦在殘酷的戰鬥中多次易手,在整個戰役進程中,後加盟紅軍的帝俄將軍斯涅薩列夫和西金等人作為紅軍高級將領,實際領導和參與實施了察裡津防禦的成功部署,為取得最終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影片沒有表現他們的功績當然不是簡單的忽略,而是故意抹殺,因為早在這部電影出籠之前的一九三O年,他們兩人就在大清洗運動中作為「祖國的敵人」被槍斃,斯大林自然就成了這場戰役唯一的英雄。

還有,電影中表現的一九一八年斯大林粉碎托洛茨基的叛變計畫,以及敵人企圖刺殺列寧、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和烏里茨基(影片將烏里茨基之死嫁禍布哈林)的陰謀,歷史證明,也都是子虛烏有。俄羅斯作家梅爾古諾夫在《一九一八到一九二三年俄羅斯紅色恐怖》一書中披露,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七日,當地蘇維埃主席,北方公社人民政委烏里茨基在彼得堡被槍殺。凶手是前沙皇軍隊的士官生、社會黨人凱涅基謝爾。此後此案調查的正式文木顯示,經退偵訊,凱涅基謝爾刺殺烏里茨基並未受託於任何黨派,或者是有組織的暗殺,而純粹出於個人動機,為了報復帝俄軍官被紅軍俘虜和槍斃。

本片描寫列寧中槍後,躺在病床上頗為神經質地對醫生喃喃地說:「假如這就是最後了,我要做出決定,讓斯大林同志來,讓斯大林同志快點來呀!」這個情節完全是無恥編造。

被影片捧紅的導演和編劇

蘇聯電影導演羅姆(M・POMM)正是此時應招入組,加盟創作的。他的個人簡歷上這樣寫著:「羅姆在一九三七到一九三九年之間尋找到成功地探索列寧形象以及與十月革命相關事件的途徑,即影片《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年」》實際上,他一九三一年進入莫斯科電影製片廠,一九三四年才獨立執導第一部電影(《小胖子》),為什麼斯大林卻如此垂愛於他,讓他承擔兩片導演之重任?原來羅姆曾在紅軍服役,還曾擔任過列寧的紅色恐怖機構——軍委參謀部特委會監察員。可見羅姆加盟兩片拍攝乃是政治條件好所決定。

此外,根據蘇聯導演、劇作家米列克的回憶錄披露,斯大林指示羅姆,兩片重塑列寧形象時,為了劇情需要,編劇可以大膽杜撰,必要時可以拋開歷史真實。

令人費解的是,《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年》的編劇斯大林指定由為當年蘇俄名不見經傳的卡普列爾擔任。演員出身的普列爾僅僅在拍攝兩片之前的一九三五年,才獨立創作了第一個劇本《三夥伴》,到拍攝兩片的當年,即一九三七年,他也才完成第二個劇本創作。卡普列爾領受創作任務時受寵若驚,他在其自傳中寫到:「那時我們處於全社會崇拜斯大林的強烈的感召之下。」

本文留言

作者zy0532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