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畫家鄭板橋修城牆救濟飢民惠及後人(組圖)
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他任山東濰縣(今濰坊市)縣令時,不但為民請賑、開倉放糧,還用修城牆的辦法,招豢災民務工,救活百姓。
1746年,濰縣遭遇大災,百姓餓的相易而食。清代朝廷律令嚴厲,官吏未經申報批准,不得開倉放糧。但如果等到批准再開倉,輾轉時日,百姓餓死的更多。鄭板橋為救百姓,冒著丟烏紗帽的危險,未等到批准就緊急開倉放糧。開倉雖緊急,但有條理、不混亂,為免冒名多領,讓百姓拿券領糧,救活萬餘名百姓。他還捐出他的養廉金施粥,讓百姓簽下借券,後來又盡毀借券。為此,鄭板橋在濰縣有很高的聲譽。
秋天莊稼又欠收,靠開倉放糧,長久下去不是辦法。鄭板橋日夜苦思,終於想出一個一舉多得的辦法——不向朝廷要錢、又能使民間富戶肯出力為災民施粥。當時濰縣城牆年久失修,水浸坍塌,而城牆的牢固、防洪防寇,是關心財產安全的城中富戶看重的。於是,鄭板橋號召濰縣紳民修補城牆,並自己帶頭捐五百兩銀子左右(相當於他半年的俸祿加養廉金),捐修城牆六十尺,之後他又捐錢增修到八十尺。這些捐的錢並不經過鄭板橋之手,全部委託濰縣民間公認的忠厚、公正之士保管、用於雇工修城,「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縣一錢一物概不經手,但聿觀厥成而已。」(《修城記碑文》)不經手百姓一文錢的做法,獲得了百姓的信任。
在他的帶頭下,濰縣鄉紳富戶紛紛捐錢修城牆,不管是捐修六十尺的、還是六尺的,鄭板橋都給予刻碑表彰。鄭板橋用修城牆雇佣了大量災民來務工就食,救活了上萬逃荒的百姓,使他們免去流離失所、要飯之苦。濰縣的富戶、貧民都很滿意。
濰縣城牆經過修補,異常堅固,此後經過捻軍兵亂、清末民初軍閥混戰中大小不等的戰事,多次兵臨城下,皆因濰縣城易守難攻、堅不可摧而無一次破城而入,使得濰縣百姓免受戰禍之苦。鄭板橋的遺德,惠及後人。
鄭板橋除政績卓著之外,一生多以蘭、竹、石作畫,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鄭板橋書畫(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