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威脅臺灣引起國際反彈 砸了誰的腳?(圖)
日本近日來對臺灣問題越來越關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8月3日訊】北京對臺灣日漸增加的軍事、外交和經濟壓力正在引起反彈。在國際上,臺灣安全問題正在國際化,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從美臺關係來說,美國多次重申協助臺灣加強防衛,而且美臺的經濟聯繫也在加強,以減少臺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日本也出人意料地表示要和美國防衛臺灣。與此同時,臺灣民眾對臺灣的認同感日漸增加。
日本防衛相呼籲國際社會更多關注臺灣生存, 臺灣問題越來越國際化
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Nobuo Kishi)近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呼籲國際社會更多關注「臺灣的生存」。他說,中國正在採取各種軍事行動「包圍」臺灣。
岸信夫說,國際社會的壓力是避免臺灣的未來由軍事衝突決定的關鍵。岸信夫特別呼籲歐洲大國在臺灣問題和「印太地區」和平穩定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 他還說,日本政府歡迎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經南中國海水域前往日本。
日本近日來對臺灣問題越來越關注。7月13日,日本政府打破慣例,在2021年版《防衛白皮書》中首次寫出,臺灣局勢的穩定對於日本的「安全保障和國際社會的穩定相當重要」。
7月5日,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甚至表示,如果中國侵犯臺灣,日本應將此視為 「存立危機事態」,行使集體自衛權,與美國一起防衛臺灣。
不過,岸信夫說,日本不打算與臺灣地區建立直接的軍事關係,因為他相信臺灣「有自衛能力」。
雖然如此,美、日、臺有提升三邊關係,共同抗衡中國在台海地區的野心的趨向。7月29日,來自日本、美國和臺灣的議員首次舉行視頻戰略對話--「美日臺國會議員戰略論壇」。參加這場對話的人包括日本議聯會長自民黨黨員古屋圭司、美國前駐日大使參議員哈格蒂以及臺灣立法院長游錫堃等人。
議員聯盟顧問、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加強向臺灣海峽施壓表示關切。他說,考慮到中國在香港加強管制,「不能讓在香港發生的情況發生在臺灣」。
臺灣外交部當天發表的新聞稿指出,「這個論壇對強化臺美日三邊及提升臺日雙邊關係都具有重要且深刻的歷史及戰略意義。臺灣政府由衷感謝三方重量級國會議員同聲支持理念相近國家,持續合作深化民主同盟友好關係,及呼籲各界為維護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貢獻心力。」
《金融時報》還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日本軍事官員的話說,由於擔心可能因臺灣問題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美國和日本一直在進行訓練和聯合軍事演習。
除了日本之外,在美國的推動下,臺灣問題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6月舉行的工業化七國集團(G7)峰會在結束時發表公報,強調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台海問題。
除此之外,今年早些時候舉行的美日峰會、美韓峰會、歐日峰會和日澳外長防長四方會議,以及後來的東盟防長擴大會議都提到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獨立政治學者、亞洲安全專家郭泓均( Raymond Kuo)7月30 日美國智庫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BR)一場有關中國如何施壓臺灣的研討會上說,中國對臺灣的「蠻力(brute Force)」施壓戰略在亞洲國家引起了反彈。亞洲國家越來越把中國當成一個威脅,在制定自己的安全戰略時,臺灣問題已經是他們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說:「總體而言,區域國家將臺灣視為美中在亞洲安全緊張局勢的晴雨表,並在自己的安全決策中將臺灣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這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對這種‘蠻力’戰略的強烈抵制。是的,我們不知道這種反彈是否足以阻止或擊敗中國對臺灣的行動,但是,通過增加更多潛在的平衡力量,它肯定會使北京對臺灣的行動計畫和環境複雜化。總的來說,在我看來,這是這種策略的失敗。」
美國資深台海問題專家、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在同一個研討會上說,中國對臺灣軍事、外交和經濟施壓已經是極限,讓臺灣面臨極其困難的局面,但是這已經引發來自其他國家的反彈。
她說:「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他們說,‘這太過分了,走得太遠了’。這實際上使得臺灣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非官方外交,其他國家意識到中國對臺灣的壓力,無論是官方和非官方都會在繼續加大。」
今年4月, 來自多個國家的議員組成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宣布支持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法國參議院4月還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法案」,支持臺灣參與多個國際組織。
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第二軌道外交項目主任梁雪瑩(Zoe Leung)與同事卡梅隆·沃爾茲(Cameron Waltz)在7月30日《外交政策》雜誌上也寫道:「儘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恐嚇臺灣的企圖可能會在國內贏得喝采,但他的策略使統一之路變得更加困難,代價也更加高昂。臺灣最大的弱點是被國際孤立,但是,北京的脅迫策略並沒有利用這一點,反而幫助臺灣獲得了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國際支持。」
拜登政府支持臺灣, 美臺關係日益深化
除了積極聯合盟友表示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高度重視之外,拜登政府還深化了美國與臺灣的雙邊關係,雖然拜登政府官員表示不支持臺灣獨立。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第二軌道外交項目主任梁雪瑩認為,目前可能是美臺1979年斷交以來關係最為密切的時期。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7月27日在新加坡「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表演講時批評北京脅迫臺灣,他還說,美國將繼續聚焦在協助臺灣自衛或擁有自衛能力,以對抗來自中國的威脅及脅迫。
這已經不是拜登政府第一次展示對臺灣的強勁支持。拜登政府上任以來,除了多次重申恪守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還表示對臺承諾「堅若磐石」。
美國副國務卿溫迪·謝爾曼(Wendy Sherman) 7月25日訪華時,向中國政府表達美國堅持支持臺灣的立場。她強調,臺灣是民主國家,其未來命運將由臺灣2350萬人口決定。在此之前,中國外長王毅強調中國對臺灣的主權,並表示若台獨人士挑事端,中國有權採取必要行動阻止。他還敦促美方恪守在臺灣問題上的承諾,且謹慎行事。
另外,拜登政府還有意在各個領域發展與臺灣的關係。7月28日,美國海軍一艘勃克級導彈驅逐艦「班福特號」(USS Benfold)駛過臺灣海峽。這是今年美國軍艦第7度通過台海。除此之外,美國還派軍機三次公開飛抵臺灣。
為了幫助臺灣擺脫對北京的經濟依賴,6月底,美國恢復了與臺灣政府長期擱置的貿易談判。分析人士說,美臺「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 )會談發出了美臺攜手,推動部分供應鏈脫鉤中國的訊號,不利於中國。另外,他們說,如果中國持續脅迫臺灣,恐將催化包含臺灣在內的民主國家結盟,甚至未來形成類似「貿易北約」的共同體,在經濟上圍堵中國,屆時那將會是中國的下一個惡夢。
在拜登上臺後,美國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似乎在美國加強對臺灣支持這個問題上也達成共識。國會推出了多項針對臺灣的法案。
7月2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2022財年國務院、對外行動及相關項目撥款法案》,其中包括一項修正案,禁止美國行政當局「花費撥款製作、採購或展示任何將臺灣描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地圖。
6月,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洲小組的主席阿米·貝拉(Ami Bera)和史蒂夫·夏波(Steve Chabot)提出「臺灣和平與穩定法」,旨在支持臺灣擴大外交和經濟空間,並提升臺灣的軍事威懾力。該法案的大部分被納入了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旨在提升美國對中國競爭力的「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地位與接觸法案,(Ensuring American Global Leadership and Engagement Act)」,簡稱「鷹法(EAGLE Act)」,鷹法7月15日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得到通過,目前在等待眾議院的全院表決。
6月16日,美國的幾名參議員在參議院再次提出《臺灣防衛法》,要求通過法案確保臺灣不受中國武力侵犯。數名眾議員也同步在眾議院提出該法案。
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洲小組的主席貝拉(Ami Bera)7月30日在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有關臺灣問題的研討會上說,國會兩黨走到一起討論保持臺灣自治的重要性是因為習近平在香港、臺灣、南中國海等問題上的做法讓美國國會擔憂。國會希望通過這樣的法案向中國發出信息。
他說:「我認為,(我們)傳達的信息不僅是與中國的競爭或對抗,而且還要傳達一個信息,哪些規則和規範將支配 21 世紀?民主、人權、自由市場、基於規則的秩序。這些在臺灣都有體現。這些我們在乎的,是日本在乎的,韓國在乎的。航行自由、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再說一次,中國人的方向很可能與那個相反。」
隨著政府對臺灣態度的變化,美國民眾對臺灣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2月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發現,大約41%的美國人支持美國在臺灣被中國入侵時進行干預,這個數字在2014年時為26%。支持軍事保衛臺灣在美國意見領袖中的數字更高。85%的共和黨受訪意見領袖、63%的民主黨意見領袖和58%的獨立意見領袖支持動用美國軍隊保衛臺灣免受中國入侵。
臺灣打造「豪豬」戰略,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
美國和國際的支持進一步也加強了臺灣民眾捍衛自己的決心。
今年6月,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將從美國採購「高機動多管火箭系統」和「魚叉」導彈系統,計畫2027到2028年在臺部署。這是臺灣加強自我防衛能力努力的一部分。臺灣去年還宣布,將在未來10年購買66架美國F-16戰鬥機,總價值80億美元。
除了持續軍購的同時,臺灣也在努力研發、建造自己的軍機軍艦,並追求小而精、小而強、以小擊大、以弱勝強的戰法,努力提升針對中國的「非對稱軍事能力」。
為了應對中國日益增加的軍事壓力,臺灣把今年的國防預算上調了10%,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達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臺灣國防部表示,增加國防預算重點在於強化主戰裝備,加速發展「不對稱戰力」,加強「國防自主」能力。另外,臺灣國防部還推出了「五年兵力整建計畫,加強臺灣的預備役力量。
富蘭克·克萊默( Frank Kramer)是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專家,是前國防部負責國際安全的官員。他近日在大西洋理事會的一個有關加強臺灣的威懾力的研討會上說:「臺灣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豪豬‘防衛體系。這個體系讓臺灣有能力抵抗外敵,直到其他國家的後援到來」。他說,雖然臺灣已經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但臺灣需要做得更好。
「豪豬」戰略來自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奧布萊恩曾經說過,臺灣需要在軍事上「把自己變成一隻豪豬」,因為「獅子一般不喜歡吃豪豬。」
臺灣曾經依靠自己的軍事實力保住了過去幾十年的安全,但是,隨著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的發展,這樣的力量平衡已經被打破。臺灣總統蔡英文曾在2019年的一次採訪中說,臺灣準備自己承受來自中國的第一波打擊,然後,希望全世界站出來給予中國壓力。她強調,臺灣已經有承受第一波的防衛能力。
雖然在軍事上處於劣勢,但是,臺灣領導人表示了為臺灣奮戰到底的決心。臺灣外交部部長吳釗燮4月份在接受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採訪時表示,中共如果武力犯臺,臺灣將會進行自衛,戰鬥到底。他還強調,中共沒有統治過臺灣一天。
除了增加軍事能力之外,臺灣也在努力在經濟上擺脫對中國大陸的依賴。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吸引外資的最初,臺灣企業是最先出資的境外投資人,但是,最近幾年,經過調整,臺灣對中國的投資顯著下降。臺灣行政院長蘇貞昌4月表示,中國作為臺灣投資目的地的比重已從2010年的84%驟降至2020年的33%。相比之下,臺灣對美國的投資在增加。2020年,41%的臺灣投資進入了美國。
雖然中共一直致力於讓全世界認同自己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甚至是「道義」的代表,但是,這個「中國」正在失去臺灣人心。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7 月 20 日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63.3%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為1994年統計以來歷史第二高。另外,調查還發現25.8%的民眾偏向獨立,創下了歷史新高。
原標題:北京威脅臺灣引起強烈國際反彈,這回石頭砸了誰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