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搞大躍進,中南海和全國都在瘋狂搞土法煉鋼。(網絡圖片)
提要:1958年,大躍進,土法煉鋼時代開啟了。中南海也煉起來了。中南海以及全國所煉300多萬噸土鋼、416萬噸土鐵根本不能用。中國古代在西漢時期已有炒鋼技術!
話說,在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上,窗外清爽宜人,窗內的大佬們,以熱烈的掌聲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號召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決議。
這個1070萬噸的目標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對《聯共黨史》學習中,有這麼個說法:煉鋼水平達到一千萬噸後,即表示這個國家進入了工業化。
哇哦。「工業化」的背後還有「合法性」有沒有?
當年前8個月裡,生產了450萬噸鋼,還剩下不足4個月,卻要生產620萬噸鋼,怎麼辦呢?各地黨委制訂了全黨全民大辦鋼鐵工業的指導方針,由第一書記掛帥。
對煉鋼一竅不通
土法煉鋼時代開啟了。中南海也煉起來了。
中央辦公廳成立了煉鋼指揮部,直接設在中直黨委。中辦各單位,都有一名幹部任煉鋼負責人。
中南海來福堂東、居仁堂西的甬道邊,是秘書室的土煉鋼爐;中南海西樓西牆外,是機要室的土爐子;警衛局霸氣一些,在萬善殿、東八所等好幾個地方都建了土爐子。
在作家出版社《紅牆童話——我家住在中南海》(作者王凡東平)中,有詳細的記錄:
煉鋼需要原料鐵,開始的時候,都靠各單位自己想辦法搜扒,許多人把自家的一些金屬器具捐了出來。但這不夠,就到處搜尋,簡直到了看見什麼和金屬沾邊的東西都想往回揀的地步了。秘書室的煉鋼負責人,帶著人把游泳池附近的一扇鐵門給卸了。門邊的崗哨開始不讓卸,秘書室的人說:「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啦,大煉鋼鐵被擺在什麼高度啦,你還不支持我們?」哨兵不好再說什麼,讓他們抬走了門,當了煉鋼的原料。
所有的人都有很高的熱情,但對煉鋼實在是一竅不通。首先是不會建煉鋼爐,所有的爐子,中心就是一個坩堝,放入焦炭和碎鐵,外面用耐火磚包上,在裡面點火冶煉。坩堝很貴,因為葉子龍(機要室主任,兼任毛主席辦公室負責人)方方面面的人都熟悉,是他通過關係搞來的。焦炭點著後,火力不夠,燒不紅鐵塊,人們就輪流抱著鐵管子用嘴吹火,根本無濟於事;又請木工做了木風箱裝上,由幾個人輪流拉風箱。總算把廢鐵燒紅了,但還是達不到熔化的溫度,煉不成鋼。後來,秘書室的人,在靜谷的舊院落尋找廢鐵時,翻出了一臺8馬力的舊鼓風機,搬到了土煉鋼爐前,接上電源,嗚嗚一吹,焦炭和廢鐵塊漸漸被燒得白亮亮的了。人們彷彿看到了成鋼的希望,所有的單位都設法找來鼓風機,幾處有土煉鋼爐的地方,晝夜嗚嗚鳴響。一些住在中南海裡的首長,被吵得難以工作和休息,但為了大局,首長也只好自己克服克服了。火一燒起來就不能滅了,要直到一爐鋼煉出來,24小時不能離開人。為了方便煉鋼,秘書室的人在懷仁堂前,用苫布搭了個大棚子,剛從土煉鋼爐倒班下來的人,就在這裡休息,家都顧不上回了。秘書室的幹部就這麼煉了10多天,中辦煉鋼指揮部一個勁兒打電話問,可一斤合格鋼也沒煉出來。請來懂行的人指導,來人看了看,說這樣根本煉不出鋼,只能炒鋼。
炒鋼是把砸碎的鐵料和焦炭按一定比例放入爐中,達到一定的溫度後,人們就手持鋼釺來回翻攪,使炭滲到鐵裡,實現鐵到鋼的轉化。後來中南海裡各單位大都是變煉鋼為炒鋼。「我們炒出鋼來了。」中南海裡的各單位紛紛向中辦煉鋼指揮部報捷。
指揮部通知各單位,合格的鋼由國家收購。秘書室的成績不小,煉出的小鋼錠賣了500多元錢。就在炒鋼出了一些成品後,毛澤東到中南海內中辦系統的幾個煉鋼點視察了煉鋼的情況。他看到了合格的小鋼錠,雖然沒說太多的話,但人們看見他臉上洋溢著滿意和興奮。在機要室的煉爐前,他還和全體煉鋼的幹部們合影留念。
某一天晚上,說是中直系統要搞「突擊」,要把產量猛抬上去,我被指令學習和操作「炒鋼」技術。第二天下午我就在一位來自河北的農民師傅(是中直機關專門請來的)指導下,用普通磚頭和石灰搭建了一個十分簡陋的炒鋼爐(應該說是小灶臺),安上一個比較大的鼓風機。晚上操作時,農民師傅把大塊的木柴同鐵塊放在一起,啟動鼓風機把爐火燒得特別旺,叫我不斷地用鐵棒攪動木柴和鐵塊,使鐵塊熔化後凝結成鋼。令農民師傅大為失望的是,城裡的木柴十分乾燥,不像農村新砍下的樹木,乾木柴點火後在鼓風機鼓吹之下,不到五六分鐘就燒完了,鐵塊還來不及熔化。取出的成品是「半生半熟」,即有的鐵塊熔化,有的沒有熔化。此後這個「炒鋼爐」再也沒有引起人們的興趣。
炒鋼失敗。
對於毛澤東的反應,鄭道中是這樣回憶的:
毛主席十分關心正在「後院」進行的煉鋼,在機要秘書羅光祿陪同下,親自來查看。下車時他十分高興,與我們一一握手,聽著葉子龍匯報,邁步進入「後院」。他看到了這個髒亂的現場,看到了這些衣著凌亂不堪的「煉鋼工人」,看到這些「工人」笨拙的操作,還觀看了熔煉出來的產品,他的神態似乎失去了來時的興奮。停留了一會,他離開了現場。
毛主席在內部檢討時說,他搞大煉鋼鐵運動,事先並不知道煉鋼要運輸,要焦碳和合適的砂。
西漢已有炒鋼技術
困惑在於,中南海有沒有必要這麼從零開始摸索「炒鋼」呢?我從《發明與革新》2000年第四期找到這樣一篇介紹《西漢已有炒鋼技術》: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考古,日前又有重大發現: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炒鋼冶金技術,我國在西漢早期就已發明和廣泛應用了。楚王陵保存著一處完整的西漢楚王武庫,庫中堆滿各式成捆的實戰楚漢兵器,兵器雖歷時2000多年,依然鋒利無比,輕輕一劃刃鋒力透十餘層厚紙。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對武庫鐵器的研究分析表明:當時的鋼鐵技術正處於發展時期,淬火工藝、冷鍛技術、炒鋼製作均已使用。炒鋼是生鐵半熔後加熱滲碳,鍛打成鋼。公元18世紀歐洲才開始使用炒鋼技術,而楚王陵的年代下限為公元前154年,這表明我國在西漢早期(公元前2世紀中葉)已發明並使用了炒鋼技術。
搞了半天,我們竟然不如西漢時代?現實太骨感。
具體到北京,《中國科技史雜誌》2014年第2期發表了一篇論文:《北京昌平馬刨泉長城戍所遺址出土鐵器的實驗研究——兼論炒鋼工藝的一種判據》,標題很長,但要說的其實就是一句話:在北京,北朝時期已經普遍使用炒鋼製造兵器和工具。
搞了半天,我們竟然不如北朝?哦,不,我們還有理想豐滿。
關於「炒鋼」,《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有這樣源自《太平經》的表述:
東漢晚期著作的《太平經》,在卷72《不用大言無效訣》第110說:
今軍師兵,不祥之器也,君子本不當有也,……不貴用之也,但備不然。有急乃後使工師擊治石,求其中鐵,燒治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耶。
從這裡,可知東漢時期普遍的煉鋼技術是:先尋求鐵礦石,冶煉成生鐵水(熟鐵在當時是不可能融化成鐵水的),即所謂「燒冶之使成水」,然後炒煉成鋼,再反覆鍛打(生鐵是不可能經過鍛打製成鋼材的)……
好像找到了好多祖上很牛的證據,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在《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鋼和鐵造就的文明》一書中,作者指出該應正名為「炒鐵」而非「炒鋼」:
古代文獻都用「炒鐵」一詞,從未見到「炒鋼」的提法。所謂「炒鋼」是現代人們的用語,並不符合實情。事實上,當炒鐵爐內隨著溫度升高,氧化反應劇烈,到達所謂沸騰期時,鐵料呈白熱的半熔融態,脫碳速度很快。此時操作者須勤加攪拌使鐵料凝成豆渣狀,渣滓以液狀流出,鐵料隨攪拌動作成為團塊,即可創出置砧上鍛打擠渣。作者於1958年在甘肅蘭州參與四川威遠式反射爐的炒鐵操作近四個月,親身體會到碳分控制的困難,即使有多年經驗的匠師也不易得到所希求的鋼料。通常的產物都是接近於純鐵而含渣甚多的熟鐵料。所以,把這種技術稱作「炒鋼」似不太妥當,還是以稱作「炒鐵」為宜。
當年,中南海以及全國所煉300多萬噸土鋼、416萬噸土鐵根本不能用。不過,毫無意外,最終我們偉大的人民還是勝利了!
向大家普及一個常識,1890年由張之洞在武漢籌辦的漢陽鋼鐵廠,至辛亥革命前,有煉鐵爐3座,煉鋼爐6座,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餘噸。
那個時候,是清朝。
責任編輯: 李曉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