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副國務卿亞洲行程生變 增加訪華(圖)


2021年7月20日,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在東京與日本副外交部長Takeo Mori會面 (EUGENE HOSHIKO/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7月22日讯】(看中國記者肖然綜合報導)7月21日,幾經波折的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的亞洲行程終於確定,她將於7月25-26日訪華,並與中共外長王毅會面。

謝爾曼7月20日抵達日本,展開其本週出訪東北亞行程的首站。不過,此行最受矚目的最後一站即訪華行程一度遲遲無法定案。國務院21日終於以书面新闻稿公布,謝爾曼將出訪中國。並且,中方升高層級,安排外長王毅在天津會晤謝爾曼。

謝爾曼本次訪華是在她結束對日本、韓國和蒙古的訪問之後,此行也是她在兩個月內再度訪問亞洲。她還將於7月27日訪問阿曼。

美國國務院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次會談將是「美國正在努力進行的坦誠交流的一部分...旨在推進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並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關係,」聲明稱,謝爾曼將「討論我們對中方行為嚴重關切的領域,以及我們利益一致的領域」。

一位不具名美國資深官員告訴路透社,「我們的高級別互動是珍貴的資源,所以我們希望確保我們能與中國資深官員進行實質性和建設性的交流...我們認為安排會晤王毅正是我們想要的」。

華盛頓的外交圈曾普遍認為謝爾曼亞洲之行將包含中國,但美國國務院上週宣布的行程中並未包含中國,引起媒體揣測。

此次會晤可能有助於為拜登和習近平的會晤鋪平道路,兩人可能在10月底與20國集團(G20)峰會的間隙會面。

美中關係自川普時代起已降至冰點,拜登上台後也基本延續了強硬外交政策,但謝爾曼仍然希望在雙方都關切的朝鮮、氣候和伊朗議題上取得進展。

謝爾曼將是拜登入主白宮後第二位訪華的美國高層官員,也是繼今年3月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和王毅在阿拉斯加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會晤、白宮主管氣候變化的特使克里4月訪華後,與中方高層官員舉行第3次面對面會晤的美國官員。

謝爾曼訪華一波三折

英國《金融時報》曾援引四位知情人士的消息指出,中方拒絕讓謝爾曼與她官階相當的樂玉成見面,只同意讓她赴天津見在外交部副部長中排名第五、負責美大地區事務的謝鋒,美方於是緊急取消了謝爾曼訪華的計畫。

另有猜測認為,中美雙方在最後一刻取消了謝爾曼的訪華行程,可能與拜登政府當時正準備對鎮壓香港民主的中共官員採取制裁措施有關。

不過,美中雙方都沒有把話說死。國務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級官員7月16日立即澄清,如果一切安排妥當,美中還在針對謝爾曼在最後一站出訪中國的可能性進行磋商。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被問及此事時則閉口不談。

學者:未來拜習會至關重要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胡逸山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中的博奕已經和冷戰時期美蘇的較量非常相似。

胡逸山表示,自3月阿拉斯加會談,雙方關係就「停滯不前」。因此有重啟對話的必要性,也有幫未來的拜習會鋪路的急迫性,以免關係持續惡化。其實外界並不期待兩國關係能馬上回到正軌,只希望透過對話,美中能避免出現比制裁更實質的惡化跡象,例如在南中國海有任何擦槍走火的衝突或交鋒。

胡逸山認為,美中關係要出現有所合作的轉圜要靠最高領導人才能拍板定案,因此,未來的拜習會至關重要。而副部級官員間的交流主要為釐清各自的立場,避免各種誤判等。

位於臺北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告訴美國之音,美中關係已進入競爭、對抗、合作的「三合一」關係,因此,若再不開啟合作,關係不夠完整。他說,未來拜習會的最佳時機應是在多邊國際體系的場合,比如印太四國鋒會後,因為對雙方都有面子。

他也不看好美中熱線的倡議,因爲兩國元首早已設置熱線多年,但自1998年以來只接通六次。而其他高層熱線不一定接得通。

對於目前台海和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黃介正說,美中迫切需要一個「避險機制」,即中共中央軍委的聯合指揮中心和美軍印太司令部間的熱線或對口必須要盡快設立或指定,這一機制比元首熱線更重要。

本文留言

作者肖然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