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暴政百年 美國終於決議解體中共(圖)


美國國會(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看中國2021年6月30日訊】在中國共產黨暴政100週年之際,美國國會眾議院一組兩黨議員推出決議,譴責中共百年來不斷踐踏人權,並表示期盼中共不再存在的那一天。期盼中共不再存在,也就是說結束中共暴政,解體或者取締中國共產黨,讓中國成為一個沒有共產黨的民主新中國。這是美國對中國的全面性的新立場,這個立場,自中共誕生之日至今沒有過,這樣的立場是首次,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自明。美國終於看清中共本質,認識到對中共決策長期的錯誤,站到了正確的立場上。

美國在中共發展的歷史中有四大決策錯誤:

第一個決策錯誤: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來自西方的馬列主義政黨,目的是消滅私有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在全球實現共產主義。對於這樣一個黨美國並沒有清醒的認識,在初期把中國的國民黨政權與中共延安的小政府相比,並得出錯誤的結論,共產黨比國民黨更廉潔更民主。當左派記者斯諾先入為主把延安經過打扮所看到的,以「紅星照耀的中國」向美國宣傳。而「中央情報局」把真實的延安,腐敗,黑暗,等級、專制放到美國務院面前時,國務院相信了斯諾而不是中央情報局。因此在中國一個相當關鍵的時刻,抗戰結束內戰即將爆發前,美國促使國共談判,為此美國大使赫爾利陪同毛澤東從延安飛至重慶與蔣介石會談。毛澤東一下飛機就高叫蔣總統萬歲,以顯他的和平談判誠意,結果「雙十協定」簽下來了,中共的內戰準備也作好了。從而使八年抗戰軍力幾乎消耗殆盡的國軍,被得到蘇聯的幫助的共軍打敗。而在國軍節節敗退之時,美國不但沒有支持,反而作出放棄中華民國政權的決定。由此中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自由世界為敵。

第二個決策錯誤:為了與蘇聯冷戰需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並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引入聯合國,使一個靠武裝奪取政權的國家,又治國無道,餓死四千多萬人,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死亡幾千萬的一個殘暴政權得到各國承認。與此同時與傳統的盟國,實行軍政,訓政、憲政的中華民國斷交,並讓其離開聯合國。無論從道義上來講,還是從價值觀來講,還是從世界民主聯盟的格局來講,都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做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第三決策錯誤是:「六四」天安門大屠殺後,當世界各國一致譴責中共的暴行,中共正處在惶惶不可之中,美國總統老布希派特使到中國與屠夫鄧小平會談,表示中美關係不會因此出現問題。老布希在給鄧小平的信中說,他充分瞭解,中方如何看待「干涉內政」,希望中方仍肯定與西方世界的經濟交流是好的,他願意繼續承擔來自美國國會,要求美國立刻切斷與中國經貿互動的巨大壓力。並對屠夫說了非常感性的語言「如果現在是黑暗時期,就讓我們點亮光明」。給處在巨大危機中的中共予以力量,得以谷底翻身渡過難關。

第四個決策錯誤:是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引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經濟由於一直在世界經濟的門檻之外,長期不能發展。進了世貿後,不但與世界經濟連結起來,並利用其舉國體制與低人權的優勢,再加上盜竊知識產權,迅速地地發展起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廉價的產品衝擊著國際市場,其巨大的市場與廉價的勞動又引得世界資本潮水般的進入中國,幾年下來世界各國到了離不開中國經濟的地步。如果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那還猶可,更令世界各國膽寒的是,中國通過「一帶上路」,將他的經濟模式與統治模式作為「人類共同體」帶給世界。於此同時,以其軍事力量的發展,以武力威脅著世界。在南海已經開始實現了他的第一部署。

美國對中共的四大決策錯誤,使中國一黨獨裁,寡頭政治得到鞏固,以14億人為奴,政治高壓,言論自由全無,高科技監控無處不在,對維族,藏族等少數民族進行種族滅絕,對香港背棄國際承諾,對臺灣武力威脅。美國對決策錯誤給出的理由是:美國試圖把中共政權拉到世界文明社會中來,讓他成為其中一員的努力失敗了。如果作為個人可以說好心辦了壞事。但對一個有著無數中國問題專家與研究所,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情報機構的國家,這一說法顯然說不過去。

中國來自武漢的病毒,給世界的重擊與生命的死亡超過了第二世界大戰。病毒是不是實驗室泄漏,是不是生化武器暫且按下不說,僅中共隱瞞病毒,就可以當作對世界發動生化戰爭。在這樣巨大的災難面前,終於使美國兩黨說出期盼中共不再存在這一天。但這樣的期盼需要的是美國發力。中國有句成語:解鈴還須繫鈴人。中共這隻虎是美國養大的,打虎除害美國有責,需美國拿出勇氣、決心、信心、力量來。

來自威斯康星州的共和黨眾議員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星期五(6月25日)聯袂兩黨議員,推出了《譴責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嚴重侵犯人權並與為自由而鬥爭的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的決議。個決議一當實施,苦共百年的中國人民,世界上最大的專制受難群體與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一起聯袂,將開始本世紀最偉大的「戰爭」——消滅中國共產黨,讓中國成為一個沒有中共的民主新中國。

(原題目:中共暴政百年美國推出決議結束中國共產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陳維健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