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端午節竟是「惡月惡日」 這天要做這些事(組圖)

作者:容乃加  2021-06-13 0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黃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又稱「重午」、「惡月惡日」。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第七開:《裹角黍》。(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黃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又稱「重午」,但這一個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富的節日,在民俗文化中卻被稱為「惡月惡日」,這究竟是啥道理呢?

在先秦到漢代,有一種說法,認為黃曆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漢魏遺書董勛《皇覽逸禮》載:「五月俗稱惡月」。當時的民俗有「持齋放生」之作法,那時候的人以齋戒淨心,慈悲對待生命的方法來度過惡月。

漢朝《風俗通義》載:「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引自《事物紀原・卷八》)從這一古代記載可發現,古人擔心惡月惡日的惡事,包括了瘟疫、陰界生靈等。

現在就來梳理一下為何這些人們厭惡、害怕的事情會和五月五日緊繫在一起呢?其中真有道理嗎?

古代民謠傳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等五蟲。所以說,五月稱「惡月」,這和燠熱天氣有極大關聯。

清代厲荃的《事物異名錄》記載:「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這一天和夏至很接近,或也可能是同一日。這一天中午時分太陽處於最高位置,在天之中,陽光最猛最烈。天氣炎熱極度潮濕之下,蚊蠅蛇蠍等等百毒齊出,大肆活動,細菌病毒也容易滋生,疫病更容易流行,因而自古以來五月就有「惡月」或「百毒月」之稱。

雖然惡月惡日聽起來挺嚇人的,但幸好,古人除毒的作法也不少,例如,在此日採集各種藥草以除毒氣,從周代就傳下來,五月蓄蘭沐浴,淨身驅除毒害的作法(《大戴禮記 ・夏小正》),後代稱「浴蘭湯」,採用的蘭是蒲蘭,菖蒲屬的植物,帶有殺菌的功能。《本草綱目》載:「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陰之氣為菖蒲」。可見菖蒲的根性強壯,天生至陽耐陰寒,且含有芳香油,可以用來制伏陰毒。

南北朝時代,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荊楚地方之人,在五月五日趕在日出前採百草製藥,還有,採艾草懸掛在門戶上以禳毒氣,人們將長得像人形的艾草視為至寶。(《荊楚歲時記 》)也有將艾草紮成虎形,或用絲綢綾緞剪出小虎形,再黏上艾草戴在身上,保護人不病瘟。《本草綱目》載,艾草是純陽植物。別看嫩嫩小小一艾草,它性極熱能升陽氣,殺菌功能很強。艾葉切碎放入香囊配掛身上可以驅蟲保健,乾艾草泡水薰蒸也可以消毒止癢。

漢朝時流行取用朱繩、五色柳和桃印作為門戶裝飾,具有禳毒功效(《續漢禮儀志》),後世以「天中午瑞」辟「五毒」的作法也很常見。至於「天中五瑞」,則是指:艾草、菖蒲、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端午這一天也是陽氣至盛至極的一天,過後在天地的陰陽循環中,一陰復生,陰氣開始滋長。《說文》說:「(黃曆)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說明五月五日過後陰長陽衰的現象。仲夏五月之卦是姤卦,卦象是一陰承五陽,表示陰氣歸來。端午之後,陰氣萌作,這就說明了「五月五日以五綵絲(也叫「續命縷」)繫臂,辟鬼」的緣由。

從天地陰陽運行之道來看,端午這個重午日的干支都是午,陽火雙至,也稱「純陽日」。到了重午日的午時,雙陽加天火,走到陽氣最高點,火熱至極,陽剛至極。人們抓住陽氣極致的端午這一天,善用各種智慧來驅毒辟陰。《抱朴子》說「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辟各種兵災,可見辟兵禍兵災之道也是這番道理,

五月五日稱「惡月惡日」有其多面的意義,其實此日也正是以陽制陰的制高點,窺其堂奧,有道不盡的精彩。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