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拉松經濟野蠻發展釀悲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5月24日訊】中國甘肅省白銀市黃河石林景區5月22日舉辦一場山地越野賽,多重因素造成至少21人遇難,民間輿論直指該事件是人禍。時下,中國馬拉松運動正越來越熱,全民「辦馬」風潮興起,馬拉松經濟正在加速粗放式發展。
儘管中國馬拉松賽事存在比賽集體作弊、賽事成績與獎金不匹配、賽事組織欠佳、賽事與城市融合不恰等多種問題,但絲毫不影響馬拉松愛好者對於這項運動的喜愛。
據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馬拉松藍皮書》數據,自2016年以來,國內馬拉松賽事場次呈現出直線式上升,僅2019年全國範圍內共舉辦規模賽事1828場。從2016年到2019年,中國馬拉松規模賽事增長率分別達到11%、43.47%、15.62%。
馬拉松賽事數量高速增長之後,參賽人員也呈現出野蠻生長的趨勢:2019年規模賽事場均規模為3898人,對比2018年場均3688人,場均增長210人,增長5.69%。2019年認證賽事場均規模11874人,對比2018年的場均10801人,認證賽事場均增長1073人,增長9.93%。
跑步規模賽事數量和參賽者增長勢頭良好狀態下,中國規模賽事產業突破1200億元。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由於中國馬拉松自2016年開始才呈現井噴式發展,自然無法和國外成熟的產業鏈相媲美。
騰訊新聞數據,國外馬拉松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核心的體育競賽表演,即馬拉松賽事;第二層的體育用品銷售、媒體、娛樂、博彩、醫療、旅遊等,以及最外層的品牌經營、商業推廣、諮詢、公關、科研、建築、房地產、會展等周邊領域。
完整產業鏈下,自然是多樣的賽事收入,如,電視版權、贊助商、票房以及賽事紀念品等。
相比之下,中國馬拉松產業鏈較為不完善,呈現出「政府牽頭、官方主辦、各單位協辦、企業贊助」四大特點,其收入也主要集中在政府補助、報名費、贊助商贊助以及周邊衍生品收入四個板塊。
艾瑞諮詢數據,四大板塊收入中,贊助收入是馬拉松賽事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從以往A1、A2大型馬拉松賽事的收入數據來看,贊助收入與賽事成本相比,比例約在50%~60%之間,換句話說,舉辦賽事成本的一半都來自讚助費用,而周邊衍生品的收入僅僅佔一小部分。
收入渠道單一下,賽事成本的支出也形成了穩定的模式:賽事獎金、賽事運營以及賽事營銷。
即除了獎勵給參賽者的獎金外,其它的錢都給了賽事運營和媒體推廣,而一般賽事運營商的服務中包含了媒體推廣。換句話,跑步賽事的錢都讓打包服務的賽事運營商賺到了。
盤點中國跑步賽事運營商市場,可以發現,目前中國跑步賽事市場較為分散,按照承辦賽事收入等級,可以劃分為頭部、中等以及小企業三個等級。
以頭部企業東浩蘭生為例,2015年至2020年,東浩蘭生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93億、25.91億、33.35億、33.06億、36.11億、29.82億。儘管2020年起營收較上年下降17.42%,但其營業總收入仍實現了近30億。
除老牌頭部企業外,越來越多的賽事企業獲得了資本的青睞,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共128家體育賽事經營企業獲得融資,融資總額為65億,可以說資本市場看好。
以今年最近的江蘇常奧體育為例,成立於2014年的常奧體育是中國馬拉松精英排名賽、常州西太湖半程馬拉松等十多項路跑賽事的運營方,在體育產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下,今年5月,常奧體育獲得以國有資本市大運河基金領頭,三零柒投資、燦星基金、青楓雲港、九久創投等參投的億元級別戰略投資。
常奧體育Pre-A輪就獲得超億元戰略投資無疑給整個市場釋放出一個良好的信號。政府支持、資本青睞、跑友熱情下,這似乎預示著,中國馬拉松產業潛力無限。
但在此次甘肅山地馬拉松事件中,這21位參賽者的生命永遠停在了這場馬拉松中。21,是數字,也是21條追求健康、幸福和挑戰的鮮活生命。
在中國馬拉松產業蒙眼狂奔背後,行業公司、賽事主辦方、賽事參賽者/愛好者、主管部門,或許都該反思此前的粗糙、簡化、經濟至上、各自為政。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