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們正陷入父母養老困局?(圖)


前所未有的獨生子女時代在中國上演,養老院成為很多老人的新去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5月3日訊】1999年起,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伴隨著人口老去的,是前所未有的獨生子女時代。

大量80後、90後和父母身處異地,一邊是工作中面臨的激烈競爭,另一邊則是隨時可能襲來的各種父母養老困境——比如「父母突然病倒,我該不該放棄工作回老家?」這類選擇題。

與多子女家庭不同,獨生子女享受著父母給予的全方位的愛,但當父母老去,也帶來了資產、時間、情感等交織的問題。當這些問題近在眼前或已經發生,迷茫無助成為他們的常態。

疾病

站在醫院走廊,得知媽媽確診癌症的那一刻,小郤覺得天塌下來了。

小郤今年26歲,是一名室內設計師,上大學起就在蘇州生活。由於工作原因,她已經很久沒在節假日回過老家揚州。今年清明節是外公去世一週年,她決定回家一趟。到了家,她才發現媽媽正在住院。

父母沒料到她會在清明節回來,一下子有點慌。爸爸告訴她,媽媽雖然需要開刀,但只是小毛病,手術時間安排在清明節之後,讓她不要擔心,假期結束就回蘇州。但小郤不放心,堅持要陪媽媽做手術。回蘇州簡單處理了一些工作後,她火速返回老家。

此時媽媽已經被推進了手術室。小郤起初覺得媽媽的情況沒那麼嚴重,直到姑姑、舅舅甚至爺爺、奶奶都趕到醫院,爸爸面無表情地坐在旁邊,手術持續了快5個小時,她才意識到有些不對勁。她把姑姑拉到走廊,問媽媽的病是不是很嚴重,才得知媽媽確診子宮內膜癌,手術切除子宮後要做病理切片,判斷是否為晚期。

小郤說,她「一下子不行了」。手術結束當天夜裡,媽媽在病床上掛著點滴,小郤的眼淚不受控制地往下流,她不知道該跟誰訴說心裏的感覺,就在手機上寫下來,一邊寫一邊哭。第二天一看,很多字都打錯了。

爸爸平時是很灑脫的人,這一次卻整個人緊繃起來,總是一言不發地坐著。她覺得爸爸應該比自己更難受,因此在家盡力隱藏自己的難過,安慰家裡的長輩們。媽媽生病的情況,除了跟領導請假時簡單說了幾句,她沒有再告訴任何人。

那段時間,她突然希望自己有一個兄弟或姐妹,能夠切實地與自己感同身受。

化驗結果要等三天,這三天裡,小郤想了很多——她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麼早。爺爺奶奶都健在,父母也才五十出頭的年紀,她原以為,父母突然病倒這種事,怎麼也得自己中年後才發生。她並沒有什麼積蓄,但這一刻,她心裏想的都是「無論花多少錢都要給媽媽治病」。過去,她覺得離家越遠越好,但這一次,她下決心盡早回老家生活。

媽媽手術後第二天,她就聯繫中介把蘇州的房子挂了出去,並在手機上寫下:「蘇州,我要放棄你了。」

很多人覺得,父母突然生病時自己分身乏術又無人分擔的感覺,是獨生子女最大的崩潰時刻。因為工作時間相對彈性,回家照顧媽媽的那段日子裡,小郤覺得自己的工作並沒有受太大影響,她慶幸自己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依賴

作為備受寵愛的獨生女,小郤是很多朋友羨慕的對象。

2016年剛畢業,爸媽就在蘇州給她買了一套房子,每月的房貸都是爸爸還。工作初期,她跟隨蘇州一位小有名氣的設計師做了兩年學徒,其間沒有工資,靠父母供養。

小郤父母的感情很好,多年來他們一直做生意,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平時並不太打擾她。經過這件事,小郤意識到自己從未如此需要父母。一家三口的微信群,每天都很活躍;待在蘇州時,她幾乎每天都要給媽媽打電話。

小郤曾主動提過,要不要把蘇州的房子賣了,回揚州生活。但父母的回答一直是:「不要為了我們,你開心最重要。」

和小郤一樣,很多獨生子女享受著大量的愛,這也形成了當代中國前所未有的、複雜的親子關係。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情感依賴非常強烈,也在問題來臨時越發確認了彼此的存在和重要性。

今年34歲的白白獨自生活在韓國,父母在國內。最近幾年,她總能感受到媽媽強烈的「控制欲」。每次打電話,媽媽總會說羨慕「別人家的女兒」工作就在本市,找的對象特別好,住得離父母近,每天都能回娘家;或者跟她抱怨親戚間的家長裡短,爸爸做的種種小事如何讓她不滿意。

白白覺得很無奈。高中畢業那年,媽媽提出讓她去韓國讀書。當時白白的表姐在韓國發展得不錯,媽媽覺得她出去可以見見世面,也有人照應。最初幾年,媽媽一直支持她在國外發展,但白白正式工作後,年紀越來越大的媽媽的想法開始波動: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身邊,就希望白白早點回;但沒過幾天又變了,說能留在外面生活才「有出息」。

白白一開始還會認真安慰媽媽,如今已經習慣了,敷衍了事:「是我太冷漠了嗎?為什麼我要花一個小時聽一些無用的負能量輸出?」她覺得媽媽一直都在干涉她的事情,本科時她讀的是新聞傳播專業,讀研時想換專業,媽媽死活都不同意。她被迫繼續學不喜歡的專業,最終也沒有從事相關的行業。

她覺得,如今父母身體健康,也都有足夠的退休金,暫時不需要自己照顧。畢竟自己回國就意味著要放棄多年累積的事業,重新開始。「也許這一天總要到來,但我現在想盡量地活自己的人生,不想被他們束縛。」

對於很多有著強烈個性的獨生子女來說,和父母愉快地共處的確很難。

小顧生活在單親家庭。外婆去世後,她擔心媽媽孤單,曾經把她從老家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一起住,可沒多久就衝突不斷:媽媽洗碗時不用洗潔精,理由是「洗潔精不環保」,碗上都是肉眼可見的油漬;媽媽搞不清楚垃圾分類,常常把衛生紙丟進廚余袋子;兩個人睡一個房間,小顧一大早就會被媽媽看短視頻的聲音吵醒……本來想互相照顧,卻互相不適應。

一些父母意識到了這點,會主動選擇「不給子女添麻煩」。小郤的媽媽提過好幾次,自己和丈夫以後打算去養老院:「高級的那種,很貴的,裡面什麼都有,我們都攢夠錢了。」但小郤卻很生氣地說:「你瘋啦?只要我活著一天,我都不會讓你去養老院的。」

有時候小郤會想,如果有一天親人都去世了,自己雖然孤單,但會是一個很輕鬆的狀態:「你的生命可以隨時不要,因為沒有人會真正在乎你了。現在我的狀態就是不敢生病,也不敢死,父母也是。我覺得其實挺累的。」

選擇

為了避免突如其來的意外,有的年輕人選擇未雨綢繆。

今年30歲的李彧堂在澳大利亞工作。以前他每年回國幾次,陪陪父母;去年疫情暴發後,他有一年多時間沒回國。想到自己可能會長期生活在國外,他開始為父母的養老問題焦慮。

年初,李彧堂決定有意識地幫父母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為此,他想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直接給他們採購生活物資。每月寄一箱橄欖油、兩次鮮魚、一箱獼猴桃,還有藜麥、鷹嘴豆等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食品。此外,他還讓他們每天做運動、拉伸。

用他的話說,就是「對兩個五十多歲的小孩子進行營養學教學」。生活保守的父母最初十分抗拒,甚至有點生氣,告訴他「別寄了,現在你寄來的東西都吃不完!」。因為不想浪費,吃著吃著漸漸養成了習慣,如今爸爸每天要喝一杯黑咖啡,還會提醒他別忘了買。

李彧堂覺得,「愛自己」和「愛父母」這兩件事是牢牢綁在一起的,父母健康,自己也就可以多過幾年輕鬆日子。他認為,獨生子女內心的焦慮,是父母這一代人無法體會的。以前他也試著把父母接到澳大利亞一起生活,但由於周圍沒什麼能說話的人,父母覺得很不適應,更不想在晚年離開故土,所以沒有成行。

許多年輕人選擇盡早幫父母規劃養老安排:購買商業保險,考察養老機構,瞭解醫療和護理知識,等等。與此同時,親身經歷父母養老的過程,獨生子女們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

李彧堂已經未雨綢繆,每筆工資到賬的時候,他會定期存一部分錢。如果以後有生孩子的打算,他會選擇生兩個以上,因為不想讓未來的孩子和自己一樣糾結——沒有人分擔責任,也沒人能理解自己的處境。

但小郤覺得,自己將來還是打算只生一個,她希望像父母那樣,把全部的愛給予一個孩子,成為彼此的唯一,全身心地付出,「兩碗水是端不平的」。

小郤媽媽手術後的第三天,醫生告知,媽媽病理化驗的結果是早期,基本沒什麼危險,可以出院回家。她當著醫生的面流了淚,心情一下子就晴朗了。

出院當天是媽媽的生日。小郤有好幾年沒在家陪媽媽過生日了,她給媽媽買了蛋糕,在朋友圈發了一家三口的合照,配文是:「今天天氣真好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崔斯也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