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問題是美中價值觀衝突的核心(圖)
法國世界報:經濟問題是美中'價值觀'衝突的核心


貿易的份量也是北京和華盛頓在戰略對立中都無法忽視的因素。(圖片來源:hit1912/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4月15日訊】(法廣RFI)法國《世界報》社論作者阿蘭-弗拉雄在他的專欄中,回顧了西方在人權問題上與中國進行討論時的困難,指出,對中國這個商業大國的依賴是多重性的。在國際舞台上捍衛人權可能要付出經濟代價。這麼說有點粗俗又直言不諱,有人會說是玩世不恭的現實,但卻很少有人討論。誰敢和營業額對著幹,譴責酷刑?維護就業,還是維護陷入水深火熱的少數民族?

爭取自由民主所依據的、被其認為具有普世價值的原則,是不應該為這些問題煩惱的。然而,這些問題雖然令人不快,但卻是中美衝突的核心。它們甚至給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為全球領導權之爭提供了原創性。

拜登的美國又開始談人權了,算促進民主,要譴責對政治自由的攻擊。這是在恢復美國外交中「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是件好事。

這種價值觀外交的回歸是值得歡迎的,但前提是必須承認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難以付諸實踐,尤其是在與中國的關係上。在這種情況下,和西方陣營反對蘇聯的冷戰時期相比,並不能說明什麼。那是一場對立雙方沒有經濟關係的衝突--這種情況下,對立更容易。

侵略性擴張

當年蘇俄與美國之間,每年的貿易交易額度約為20億美元。如今,中美之間,每天的都有20億美元。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即使在關稅戰時期,貿易的份量也是北京和華盛頓在戰略對立中都無法忽視的因素。

面對北京在亞洲咄咄逼人的擴張主義,美國依靠的是其傳統盟友。但這些盟友,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澳大利亞,也都以中國為主要的經濟夥伴。這種情勢下,好戰份子的熱情有所緩和。

北京現在正在以保護維吾爾人的名義,來回應華盛頓和歐盟實施的經濟制裁。中共正在組織抵制在中國有400家門店的瑞典大型成衣公司H&M。理由是:H&M將放棄使用新疆產棉花,因為懷疑它可能與強迫勞動有關。這沒有任何新東西。和美國一樣,中國從來就是毫不猶豫地利用經濟武器達到政治目的。

中國市場的廣闊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施壓工具,價值觀外交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與中國的較量中,力量的平衡不再是簡單的問題,而是要以市場份額和涉及的工作崗位的數量來計算。一個國家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與其在中國經濟中的一體化程度成反比。整個西方經濟都受到影響。

相互依賴

《回聲報》3月31日刊登的文章中,Sabine Delanglade指出了這一演變:到2025年,甚至2022年,全球每兩件奢侈品的買家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Delanglade說,法國奢侈品的未來--以及它在法國所代表的工作崗位--是有保障的。除非巴黎和北京之間有政治衝突。

有著生態意識的優雅小資,開著特斯拉,肯定會譴責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為。但事情是這樣的:埃隆-馬斯克在上海的工廠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特斯拉生產中心,這個工廠的融資是由其傑出的發明家和中國的銀行協商的成果。

原則上說是中國華為在5G設置裝備安裝的競爭對手,可瑞典愛立信公司卻力挺對手,北歐公司懇請:不能出於安全因素考慮將華為排除在西方市場之外。究其原因,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中國政府威脅要針對愛立信,而愛立信在中國有一家大型工廠。

在主角之間的相互依賴的關係中,制裁武器的極限凸顯。西方的在華企業陷入困境。如果遵守宣稱堅持的原則:如不再使用新疆棉花,那麼就會面臨北京的報復。但《金融時報》的喬治-馬庫斯說,如果優先考慮中國市場,對新疆問題保持沉默,就會"損害公司企業在本國的形象"。

這並非是片面之詞。畢竟歐洲是中國人的第一大貿易目的地,所以也讓他們有話可說。美國也是如此,它進口了中國出口產品的很大一部分。且不說,雙方建立的製造鏈極為複雜,以及在半導體這一重要領域,中國對世界其它國家的極端依賴。

只是說說往往比想像中的影響更大。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負面。難以理順,在一個被新保守主義學派在這或那對它歪曲的時代來說,價值觀外交並不失是個唐吉柯德的風車之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艾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