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多次浪漫愛情的鋼琴詩人(組圖)


「臨終的蕭邦」泰奧菲爾.奇亞科夫斯基繪於1849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鋼琴詩人蕭邦(F.Chopin,1810~1849)一生摯愛著他的祖國──波蘭。

1830年,剛滿二十歲的蕭邦,已是一位嶄露頭角的年輕鋼琴家。他在家人和老師的鼓勵下去了音樂家之都維也納深造。離別的時刻到了。蕭邦的至親、朋友和同學,都圍在他的馬車前,依依不捨的和他淚別。

一位老師交給他一只盛滿泥土的銀盃,告訴他:「請永遠不要忘記你的祖國波蘭!」蕭邦為此感動得流下熱淚,他將這銀盃一路緊緊擁入懷中直到維也納的住所。

當時,波蘭依屬俄羅斯,而俄國人的暴政令波蘭人民奮起反抗,從而爆發了革命。蕭邦的很多朋友都拿起了武器加入保國之戰,從維也納輾轉到了巴黎的蕭邦也想報效祖國,但他的父親寫信對他說,以他如此薄弱多病的身體,是很難成為戰士的,要報效祖國,未必只有利劍才能做到,他可憑藉著藝術才華,讓世人認識多災多難的祖國波蘭!

蕭邦在巴黎創作出許多優美的鋼琴曲

蕭邦聽從了父親的教導,繼續留在巴黎,創作出了一首又一首詩一般的優美鋼琴曲,借音樂抒發和傾訴了對祖國的熱愛和深情懷念,由於奧國支持俄國,維也納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蘭人接近,蕭邦因此失去舉辦演奏會的機會,也喪失了經濟來源。蕭邦在維也納面臨生活困境,親友也都因身陷戰爭無法提供救濟,所以生活相當拮倨。1831年7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當行經斯圖卡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創作出「革命練習曲」。

蕭邦在巴黎期間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里尼、白遼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

1832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他的作品問世後普遍得到了廣泛的讚美和熱愛,他被大眾讚譽為「莫扎特再世」、「鋼琴詩人」。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年後,蕭邦只有在1841年、1842年、1848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鋼琴詩人的浪漫愛情經歷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等,但都不持久,直到1836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中的蕭邦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849年10月,蕭邦的身體病入膏肓,在即將離世之際,這位「鋼琴詩人」依然念念不忘其祖國──華沙,他喃喃的說:「啊,朋友,請把那杯波蘭的泥土拿給我。」說罷,滿含淚珠的眼睛,慢慢的合上了他的眼睛,永遠沒有再睜開。朋友遵照蕭邦的遺囑,把這杯從祖國帶來的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並把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心臟帶回波蘭,安置在波蘭首都華沙聖十字教堂內。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