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貴族 應該都像她這樣吧?(圖)


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網絡圖片)

寫過那麼多貴族名媛,唯有這位的出身讓人嘆服。

1957年,一個凜冽的冬日,法國攝影師呂布徵得她同意後,按動了手裡的照相機。

面容姣好,氣質清貴。這樣的世家女子,哪怕只是在街上匆匆瞥一眼,都會被她的氣質掛住目光。

梁啟超讚揚她:「精研史籍,深通英文。」章詒和在書中寫道:「我真正懂得什麼是『貴族』,是在認識了康同璧母女以後。」

沒錯,她叫康同璧,康有為最寵愛的女兒。

01

康家一共有12個孩子,康同壁排行老二。雖是女孩,卻是一眾孩子中,行事做派、氣度修養最像父親的。

因而獨得康有為寵愛,父女倆氣味相投,感情甚篤。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英勇就義,康有為流亡國外,從此跟康家斷了音信。甚至有傳言說,他已客死他鄉。

因此有段時間,康家上下都活在悲痛中,艱難度日。康同璧也被送往香港的親戚家借住。從嬌貴小姐,到寄人籬下,身份的落差沒有擊垮她的驕傲。

反而是這段顛沛的成長經歷,讓生在北京的康同璧學會了粵語,還習得了英文、日文,甚至是意大利語。

1902年,她在一則日文報紙上發現父親的消息,簡短的新聞只介紹說父親逗留在印度。

她起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女扮男裝,漂洋過海,哪怕千裡奔襲,也要和父親團聚。

這一路關隘重重,險象環生,18歲的康同璧抵達印度時,卻根本不知父親在哪,父親是否已經離開也未可知。

她張貼了不少尋父啟事,巧合的是,父女間的距離根本不遠,康有為看到消息便匆匆趕來。

看到女兒那一刻,身在異國飄零許久的康有為,頓時老淚縱橫。

萬萬沒想到,古今多少男子望而卻步的這條路,竟被自己剛剛成年的女兒征服了。

後來,父女倆一同登上靈鷲山,造訪古剎。靈鷲山,也是《西遊記》中唐僧師徒求經的目的地——「西天」。

康同璧成為中國第一位造訪靈鷲山的女性,萬千感慨在胸中激盪,回去揮筆寫下一首詩中。

多年後,毛澤東接見她,脫口吟誦的正是這首詩的名句,「若論女士西遊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足以可見康同璧的胸襟和氣魄,遠比同時代的女性更寬廣,甚至有幾分男兒氣概。

這些都使得她深得父親康有為倚重。

02

1902年底,父女倆短暫重聚後,她再度孤身離開。這一次,她要隻身前往歐美,替父發表政治演說。

康有為前去送行時,對女兒的憐愛和寄望交織,一連寫下十首送別詩。

「汽車飄瞥去,轉瞬沒孤煙。送汝唯雙淚,思親又五年。」

「歐美幾萬里,幼女獨長征。豈不憐孤弱,其如哀眾生。」

父愛深重,字字含情,令人不忍卒讀。

當然康同璧自然不會令她失望,她的母親本就是那個時代少有的獨立女性。

其母張雲珠,是康有為的原配夫人,比康有為年長三歲。

22歲嫁入康家後,對內主持一家生計,對外支持丈夫的變法大業。她生下康同薇、康同璧姐妹後,堅持不讓女兒纏足。

這一有違當時習俗的舉措,在族內引起巨大爭議,但張雲珠和康有為都毅然不改主意。

在多數婦女飽受愚昧思想荼毒的時候,她也展現出了少有的智慧與決斷。

維新失敗後,面對丈夫留下的爛攤子,張雲珠果敢地挑起重擔,妥善地安置好一家老小,保全了家族安危。

不得不說,日後康同璧成為中國最早呼籲女性獨立,提倡婦女權利的人之一。

而這種超越時代的反叛和大膽,一方面源於多年在外遊歷的見聞,另一方面正是母親張雲珠根植於她血液的開明和堅韌。

03

再回到1903年,康同璧在父親送別的目光中,奔向另一個遠方。

在抵達美國後,她進入巴納德學院就讀,成為該校第一位亞洲學生。隨後又在哈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與此同時,她不忘父親囑託,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先是創辦婦女協會,又常在舊金山、芝加哥等地發表演說。

華人多的地方,她就用廣東話講。非華人聚集地,她便切換成英文高談闊論。

像康同璧這樣自信而有見解的異國來客,本就罕見,她的東方面容更是轟動一時,一度登上《紐約論壇報》。

「貓貓相伴,狗狗相助,為什麼我們婦女不能團結互助呢?」

在國外從事多年的婦女運動後,等到1911年,大清帝國隕滅,康同璧終於回國。

這一次,她面對的敵人是纏足的陋習。

她聯合其他進步女性成立了「天足會」,在街頭組織集會,發表大量演講,呼籲女性抵制纏足的陋習,不斷為婦女爭取權益。

難以想像,在距今100多年前,甚至滿街男人還頂著大辮子的時候,康同璧已經在為女性奔走呼告。

昭告婦女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要為自己爭取生存權益。這些振聾發聵的演講,喚醒了一大批有志女青年。

康同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她還以官方身份參加了世界婦女大會,可謂萬眾矚目。

04

1956年,丈夫羅昌去世後,她和女兒羅儀鳳繼續住在康家的老宅子裡。她與丈夫羅昌的相識相愛,也曾傳為佳話。

1905年前後,康有為周遊歐洲列國,而此時遠在美國留學的康同璧,趁著假期又一次隻身尋父。

兩人在途經丹麥時,還獲得首相接見。

康同璧是首相先生見過的第一位中國婦女,而她以良好的學識和談吐留下了不俗的印象。

就在這次旅途中,康同璧和羅昌收穫了美滿的愛情。

當時,同在丹麥駐留的梁啟超門生羅昌,聽聞康有為父女要來,立即相約見面。康有為是羅昌的老師,兩人本就有師徒情誼,理應會面。

三人見面後相談甚歡,幹脆結伴去挪威旅遊了。

這一趟旅途下來,朝夕相伴的康同壁與羅昌也順勢結下了愛情的種子。隨後兩人回國各自在文化界享有盛名。

自從羅昌去世後,諾大的康家舊宅,只剩康同璧和女兒羅儀鳳形影相吊。

裡面的裝潢,奢華依舊,往日專門開闢的跳舞廳,擺放的傢俱無數,甚至大得望不到邊。

女兒羅儀鳳能做粵菜、西餐、各類點心,也會燒鍋爐,種玫瑰。這使得母女倆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續著貴族做派。外人透過她的衣著,很難判斷她們的真實生活。

康同璧出門時,總穿著滾邊旗袍,軟底繡花鞋,梳著考究髮髻,脖子上還繫著一縷絲巾。儘管年邁,可她站到那兒,就是一道風景。

然而那時家裡的伙食,連營養都不能保證。她吃不上麵包和牛奶,早餐也只剩稀飯配腐乳。

不過再落魄的貴族,也講究腔調。她們將炸好的饅頭片代替烤吐司,腐乳則當成果醬抹上去,一口一口吃得別有滋味。

章詒和在康家小住過,察覺每天吃的腐乳都略有不同。後來才知,她家備有六種腐乳。

羅儀鳳每次去採買腐乳,都要帶上六個空巧克力盒子去商店,專門囑咐售貨員,多盛些湯汁。

然後她就端著這些沉甸甸的盒子,邁著小步,一點也不能灑地回到家中。

那時她與母親每月只有150元生活費,維持最後的體面生活,可謂捉襟見肘。但兩人依舊苦中作樂,沒有忘記舊日情懷。

宅子裡有一棵光緒帝御賜的大樹,年年花開時節,舉家都會在樹下品茶賞花。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

最艱難的那幾年,康同璧也會照例擺上茶點,坐在老地方賞花。那是一個老人在斷壁殘垣的生活中,堅守的最後詩意。

05

等到1959年,舉國上下都勒緊褲腰了,康同璧靠著國外的兒子寄來的外匯,還能勉強支撐。

每每去章詒和家拜訪時,都要帶上少見的糖果和糕點。再後來,實在油、麵、瓜子都變得比金子還難買,她便不再送甜點。只遞上一個精緻的小信封,沒人知道裡面裝著什麼。

她們走後,章詒和母親一打開,驚訝得半天說不出話來。裡面是多張專用糕點票、糖票和布票。這顯然是康家專供的,她卻拿出來跟朋友分享。

那時她的身體急需營養,家中的物資也緊俏,卻仍舊要保持交往的禮數,不吝惜,更不炫耀。

「我的生活很好,妳們不要客氣了。我的生活原則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所謂貴族,不只是出身門第高,家產豐厚。而要真正做到精神世界不貧瘠,有一顆良善、不舍優雅的本心。

06

晚年,有人問她:「康老,妳為什麼要留在大陸?」

她答:「我要在這裡做些事,給先父修訂年譜,整理遺書,遺稿。」

康同壁晚年一直在整理康有為的有關資料,先後撰成《南海康先生年譜續編》和《萬木草堂遺稿》等。

可以說,現如今我們對康有為的研究,都離不開她在晚年做的這些梳理。

然而她對父親始終保有自己的評價,據說《萬木草堂遺稿》撰成後,她為書本寫了序言後,本要交給出版社。

然而合作的編輯認為,她的序言對康有為有過譽之嫌,希望她能改得收斂些。

康同壁態度堅決,雙方一度陷入僵局,最後她乾脆要回了書稿。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堅持立場,彼此尊重,就算爭執也要保持體面。

康同壁這一生先後留學日本、英國和美國,在早稻田、牛津、哈佛、哥倫比亞大學都留下一抹中國女學生的身影。

這項求學經歷至今無人能破。她的才識和見解,讓她領先於同時代人數百年。

但她卻不因此沾沾自喜,更不與同時代的婦女割席,這才是知世而仁慈的貴族。

梁思成抵命保護北京文物時,康同壁也站出來慷慨陳辭:「北平有人類最珍貴的文物古蹟,這是無價之寶,決不能毀於兵燹。」

一個人真正看過世界的人,更懂得文物之美,更切膚古蹟損毀之殤。

與之相比,上個月刷屏的拼單名媛,前兩天歧視工人的炫富網紅,她們都拼了命削尖腦袋往「貴族」的圈層擠。卻偏偏暴露了無知和淺薄。

越是真正的貴族,越不需要外在的繁花似錦,當妳讀過她的生平,自然便會明白何為高貴。

本文留言

作者一日一度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