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雞遇到華人 別樣的感恩味道(組圖)
填充了廣東糯米飯的華人家庭火雞。(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看中國2020年11月29日訊】感恩節是北美僅次於聖誕節的最隆重的節日,來源、意義和慶祝方式都深受當地人喜愛。
當清教徒逃避歐洲的宗教壓力,乘五月花號來到舉目無親、滿眼綠意盎然的北美大陸,失去了工業文明的環境,新移民連活下去都難。此時厚道的北美土著人,被歐洲人錯誤地稱為印第安人的古代中華移民們,給新移民送來巨大而順服的火雞,救活了他們的命。來年秋季過後,喜獲豐收的歐洲移民為感謝土著人的幫助,邀請當地人來一起慶祝,準備的大餐裡有用歐洲節日大餐烤鵝的方式製作的烤火雞。歐洲文明與北美物產碰撞產生的烤火雞就成了感恩節這個有著美好情懷與希冀的節日中,當仁不讓的主菜:巨大飽滿的火雞烤的金黃,看上去好不氣派!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來到美加兩國,雖然感恩節時間不同,加拿大因為氣候寒冷,收成早,是十月,美國在十一月,但兩國的慶祝內容都一樣:歡慶一年的成就,與親友聚會,享受豪華大餐!這個節日內涵與華人的第二大節日中秋節十分相似,華人來了以後馬上就都喜愛上了感恩節,也紛紛入鄉隨俗,開始學做烤火雞。
可是問題馬上就來了,雖然烤火雞看起來很有面子,但是肉厚而粗,不入味,北美白人傳統的半月莓醬也讓華人發愁。美味的半月莓配上火雞,酸加白味的雞肉,華人們紛紛皺眉,嘗試一兩次就放棄了。但這卻難不倒愛琢磨的華人朋友,歐洲美洲文化遇到華人後,碰撞出更加美味的豪華大餐,華人把中國飯精製,入味等特點細心融入了火雞烹飪,做出了歐美華合璧的回味無窮的火雞大餐。
首先是火雞的醃製,華人們選用北京烤鴨或廣東燒鴨的醃製方式。有料酒醬油和各種香料熬製的滷汁浸泡。火雞選用十三磅左右的,這種雞肉不老,烤完後多汁鮮軟,用醬料醃製一天味道可以穿透整個雞肉。
其次用廣東辣味飯作為雞肚子裡的填充料。中國在每年的秋冬季節,廣東人便思念起臘味糯米飯的香味,此時的新鮮豌豆大量上市。新鮮糯米剛剛入倉,寒風吹起,很多家庭便做起了臘肉,臘腸,天時地利之際,家家戶戶臘味飯飄香。
先將糯米洗淨用水浸大概1天,冬菇要提前浸好。臘腸、胡蘿蔔切丁,加豌豆,拌上生抽、糖、鹽和蔥花。填入火雞,烤制完,燒蠟飯成了大餐的一部分,有火雞油的滋潤,更加噴香。糯米吸收了火雞油,再吃烤火雞肉,不再油膩了!
北京烤鴨所配的香蔥,黃瓜,春餅和老北京著名的甜麵醬。(作者提供)
吃火雞的方式要採用中國最著名的北京烤鴨的方式。北京烤鴨的食材源於名貴品種北京鴨,此鴨是當世優質的一種肉食鴨。而北京烤鴨的起源則可上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南京板鴨有名,朱元璋本人就好這口。有其父必有其子。接下來當了皇帝的朱棣也好這口兒,在遷都北京後,烤熟的鴨子自然也得「飛過來」。烤鴨進京後,並沒有入鄉隨俗改稱北京烤鴨,而是被喚作金陵脆皮鴨。到了清朝同治年間,一位從清宮御膳房「溜出來」的烤鴨師傅把宮廷的烤鴨技術傳到了宮外,形成了另一流派——挂爐烤鴨,烤出的棗紅色鴨子外觀飽滿,皮酥肉嫩。烤完的鴨子削成小片,再配以大蔥絲、黃瓜絲、甜麵醬,用春餅捲著食用,甜麵醬使醃製過的鴨肉更加有味道,蔬菜解了鴨肉的油膩,增加了清香,一口下去那真是滿口香。
如同北京烤鴨的北美烤火雞。(作者提供)
北美沒有肥美的北京鴨,肥碩的火雞正好彌補了這個不足。火雞油有種特別的香味,直接食用很多華人朋友接受不了。可是配上香蔥黃瓜回味無窮。
烤制火雞時,烤盤下可以墊上香芹,隔離雞肉與烤盤,雞皮不會被烤糊,起到了挂爐烤的作用。之後芹菜也可做為一道蔬菜作為大餐的一部分。
就這樣,一套有肉有菜,有米有面,有滋有味的感恩節大餐就滿滿一桌了!吃出的是家鄉的味道,中華的文化,歐美的歷史,祖先的智慧和西方的感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