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自我膨脹的「焦點效應」(圖)
不要只看見自己的「焦點效應」。(圖片來源:Adobestock)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以下體驗:在路上摔跤後,顧不得疼不疼,會馬上站起來,怕別人看見了笑話自己;小時上課被老師問,答不上來後,即便老師換問其他同學,但接下來一節課可能都會處於焦慮之中,怕其他同學記住我們的窘迫。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對此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讓一個學生,身著奇裝異服進入教室。或許大家以為有很多同學會注意到他,但實際上只有23%的人注意到這件事。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就叫做「焦點效應」。類似的實驗還有不少,但結論都不難發現,我們總是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以為別人目光都聚在自己身上,使自己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中。因此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重要。
現實不是「楚門的世界」,不會有那麼多的觀眾在關注你的一舉一動,所以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會讓自己活得更累。而且若是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甚至高估了和別人的關係時,等待我們的,往往會是極大的失望。畢竟在生活中,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
知名音樂指揮家沃爾特‧達姆羅施在20多歲時就當上樂隊指揮。
少年得志的沃爾特感到意氣風發,難免有些飄飄然,認為自己才華橫溢,是樂隊不可或缺的靈魂。
有一次綵排中,他忘了帶指揮棒。打算準備派人去取時,沒想到秘書告訴他:「沒關係,借一根就行。」
秘書的話,讓沃爾特覺得不可思議,他心想:「整個樂隊就我一個指揮,除了我,還有誰會帶指揮棒呢?」
只是心中雖然納悶,但他還是隨口問了一句:「有誰能借我一根指揮棒?」
沒想到他的話音剛落,三根指揮棒已經遞到了他的面前。
原來現場的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鋼琴師,每人都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一根指揮棒給他。
就在那一瞬間,沃爾特突然醒悟了,原來自己對樂團來說,並沒有那麼獨一無二,也不是什麼不可替代的角色。因為很多人一直在暗中努力,準備一有機會,就能馬上取代他。
沃爾特的經歷,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現實中有不少這樣的人。這些人以為自己資質老,有才華就不可取代。但殘酷的事實卻是:哪怕你本事再大,沒了你,明天的太陽照樣升起,公司也照樣能正常運行,社會秩序也不會因此大亂。
美國小說家邁茲納也曾說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沒有你,事情一樣可以做得好。」
生活中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我們以為的「非我不可」,在別人眼中,有可能是「沒我更好」。沒有誰真的離不開我們,也沒有人就該慣著我們,把自己看得越重,到頭來只會讓自己更失望。
《菜根譚》中有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把自己看得太高,只會被別人看低;把自己看得太重,只會被別人看輕。
做人,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無論什麼時候,心懷謙卑,放低姿態,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