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出行 古人是如何避雨的呢?(圖)


下雨天,古人出行可用蓑衣、雨傘和木屐來避雨。(圖片來源:Pixabay)

「枕上詩書閒處好 門前風景雨來佳。」下雨天在家休息,看著窗外瓢潑大雨,聽著耳邊淅淅瀝瀝,真是好不愜意。偶爾興致上來,撐傘漫步雨中,也有一番滋味。然而在古代,雨天可沒這麼方便,那麼,在大雨傾盆的天氣,古人要如何出行呢?

蓑衣

談到蓑衣,我們最熟悉的詩句便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蓑衣,是用草編織而成的擋雨器具。古時,人們為了抵擋風雨,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就記錄了當時人們穿蓑衣的情況。

蓑和笠的關係,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關係。「笠」的製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兩用,既可避風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狀,所以用來制雨衣,雨水不易滲透。其為賤物,輕易可得,在很長時期內,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這種蓑衣。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又發現了多種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並沒有被淘汰,尤以農夫、漁人所用為多,歷代詩文中也有不少描寫,其中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最為感嘆。

雨傘

雨天,我們最常使用的工具便是傘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傘的國家,早期被稱為「簦」。元魏時期的傘是「便於步行騎馬」的油紙傘。漢代已經發明了紙,人們開始用廉價的紙來代替昂貴的絲帛,並在紙上塗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經久耐用。由於物美價廉、經濟實用,油紙傘得以廣泛地流傳和使用。

隋唐時期,傘的使用就更普遍了,除了防雨還用來遮陽,當時的制傘和售傘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清異錄》卷下就記載道:「江南周則,少賤,以造雨傘為業。」

宋代,傘已經成為社會上的大眾用品了,那時人們出門,行李中的物品,傘是必不可少的,或防雨,或遮陽。明清時期傘的品種更多,從形狀來分有方傘、直柄傘和曲柄傘,根據顏色又可分出紫、紅、黃等不同種類,根據製作材料又可分羅繡傘、油絹傘等種類。

木屐

古時的木屐相當於我們現代的雨鞋。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雨天、泥上行走。

相傳這種鞋是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發明的,是為了登山用的,所以它有一個名字叫「謝公屐」。在登山的時候,把前齒卸去,這樣登山就變得非常容易;下山的時候,又把後跟卸去。

木屐是漢朝時期常見的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後來傳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此外,明清時還有一種釘鞋,鞋底施釘,鞋統、鞋面塗敷桐油,雨天套於常鞋之外穿著。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