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廠6元賣數百:眼鏡片業真這麼黑?(圖)
消費者不會買到低廉的鏡片和眼鏡,為什麼?(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10月16日訊】中國6億近視眼,這是龐大市場,但也從不缺乏爭議,比如鏡片暴利。
根據「鏡片華為」明月鏡片招股書顯示,鏡片的平均成本僅為6.23元,一副眼鏡成本60元。然而,成本如此低廉的鏡片和眼鏡,消費者絕不會買到,大部分鏡片動輒上百上千,一副眼鏡更是數千。
算上去,這錢比房地產還好賺!人們不禁要問,這錢被誰賺走了?
雖然成本低,賣得貴,但這中間的錢,還真不一定全被廠家賺到。運營一家眼鏡店,最大的費用就在於人工和房租,這兩者合計佔比達到90%。同樣或類似的產品,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可能就要比一般的地級市和小縣城要貴。租金差距,決定了終端賣眼鏡的價格。看上去利潤比房地產高,但實際上這錢還是被房地產賺走了——通過租金的形式。
另一塊成本來自驗光師等隱性成本。在國外,驗光是收費項目,但在國內卻幾乎都是免費。消費者購買一副眼鏡,驗光器材的費用、驗光師的工資成本只能轉嫁在鏡片之上,因此鏡片的利潤,不能僅用售賣價格減去進價計算,眼鏡行業也絕非靠賺取差價存活。
配眼鏡和下館子的道理很像。明月鏡片副總裁曾哲表示,「單買一條魚可能只要20元,在餐廳裡吃為什麼要200元?消費者往往會忽略你提供的這個環境、專業服務、口味。」
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暴利,不能光看成本售價之間差價,也就是毛利率,也要看這家公司的淨利率。A股唯一一家眼鏡上市公司博士眼鏡也是如此,2019年毛利率高達71.17%,這意味著眼鏡成本僅為售價的3成不到。但算上門店租金和人工後,企業的淨利率卻僅有9.5%。
毛利率同樣也無法衡量鏡片企業在科研等投入的成本,以明月鏡片為例,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其研發投入每年都超過了1.5億。為了能學習更先進的技術、生產更優質的產品,明月鏡片和日本三井(日本四大財團之一,擁有包括松下、索尼、豐田在內數百家公司)、韓國KOC建立全球領先的鏡片原料研發生產中心,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實現原料自給的鏡片企業。
明月曾聯手日本三井成功推出了包含KR樹脂、PMC超亮、1.71、超韌在內的多款行業領先的樹脂鏡片材料。其中1.71鏡片的成功研發,打破高折射率伴隨高色散魔咒,讓鏡片更薄的同時,視物更清晰。
明月創始人謝公晚說,「我們說眼鏡行業很小,實際上是我們自己把它做小了。同質化越激烈,行業發展空間越小。眼鏡行業難做,是因為我們之前賺錢太輕鬆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