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十年寫就《三都賦》一時洛陽紙貴(圖)
左思十年寫就《三都賦》一時洛陽紙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並未得到普遍應用,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而在印刷術發明前,書籍是通過傳抄的形式傳播和保留的。
在唐代之前,曾經發生過一件流傳後世並為之稱道的事:有一篇文章在出現之後,人們競相傳抄,居然導致整個城中一時間的紙張都售罄,紙價飛漲。這篇傾城之作就是西晉文學家左思的《三都賦》。
左思,字太沖,臨淄人,出生在儒學世家。他的祖先齊國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所以就以「左」為家族這一分支的姓。他的父親左雍做過中侍御史。左思小的時候學過鍾繇、胡昭的書法以及鼓琴,但皆無所成。因此,左雍對兒子有些失望,曾對友人說:「左思通曉、理解的東西,比不上我小時候。」
不甘心被父親如此評價的左思於是更加發奮學習,終於在長大後震驚當時文壇。史載,他「貌寢口訥」,但詩文辭采卻壯美華麗。也因為口齒笨拙,他不喜歡與人交遊,只以閒居為事。
左思曾看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的《兩京賦》,雖然覺得將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寫得很好,但卻認為辭藻華麗卻虛而不實,因此決心依照史實和歷史發展寫出一篇《三都賦》,三都指「吳都、蜀都和魏都」。
在他正打算寫《三都賦》時,他的妹妹左芬被晉武帝徵召入宮,全家遂前往京師。到了京師後,左思親自去拜謁主掌編撰國史的著作郎也是文學家的張載,詢問四川成都一帶的歷史。
在收集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瞭解了三都的歷史後,左思花了十年時間醞釀和創作。在此期間,他家的門邊庭前、籬邊廁所都放著紙和筆,供他隨時記錄下靈光一現時得到的佳句。在創作過程中,他覺得自己的見聞還不夠廣博,就請求到祕書省擔任掌管圖書典籍的祕書郎,這樣可以讓自己讀更多的書。
十年磨一劍,左思終於寫就了《三都賦》。他自認為自己的賦作並不遜色於班固和張衡,但卻擔心人們因為自己的性格和外貌而不加重視,因此他就去拜訪當時頗具聲望的安定人皇甫謐。
博覽儒家經典百家的皇甫謐,一生淡於名利。他舉孝廉而不行,相國徵辟而不就,終身不仕,只專注於著述。他看到左思寫的《三都賦》後,大為讚賞,並為這篇賦作寫了序文。
這之後,張載為其中的《魏都賦》作了註釋,中書郎劉逵則為《吳都賦》和《蜀都賦》作了註釋。對裡面的山川土域、草木鳥獸和奇怪珍異,他們全都研精它們的由來、分析它們的意義。
經學淵博、文才美茂的劉逵十分欣賞左思的文章,還特意作序說:「觀戰國以來,作賦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兩都賦》道理勝過文辭,張衡的《二京賦》文采超過立意。至於這篇賦作,與諸家相比,或運用辭藻表現思想,或運用事實闡發意蘊,皆十分精緻,不精研細審的人不能詳知這篇賦作中蘊含的深意遠旨,不通曉眾物的人不能統攝這篇賦作中涉及的殊物異聞。世人都推崇古人的作品而看不起當世之文章,原因在於沒有人肯花心思瞭解作品的實質。」
陳留人衛權也為左思此賦作了《略解》,認為其「言不苟華,必經典要,品物殊類,稟之圖籍。辭義瑰瑋,良可貴也」。
從此以後,《三都賦》被時人一再稱譽推崇,文章太多,已經無法一一記述。司空張華讀罷《三都賦》後歎道:「左思是如同班固、張衡那般的人物,這篇賦作能使誦讀之人感覺文已盡而意有餘,歷時越久,越有新意。」
《三都賦》得到如此高的評價,讓當時的豪門貴族之家都想一睹為快,因此爭相傳閱抄寫,京城洛陽的紙張一時供不應求,價格大漲。後世「洛陽紙貴」的典故即來源於此,以此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當初,著名的文學家陸機來到洛陽時,也曾打算創作《三都賦》,聽說左思正寫此賦,便撫掌而笑,還在給弟弟陸雲的信中說:「這裡有個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賦》,等他寫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紙蓋酒罈子罷了。」不屑之意溢於言表。
等到左思的賦作傳出,陸機歎服,認為自己根本無法超越,遂停筆不寫了。
除了《三都賦》,左思的代表作還有《詠史》八首。《文心雕龍・才略篇》說:「左思其才,業深覃思,盡銳於《三都》,拔萃於《詠史》。」在當時的文壇,左思是卓爾不群。
其後,祕書省長官賈謐請左思主講《漢書》,賈謐在「八王之亂」中被誅殺後,左思退居宜春裡,專注研究典籍。齊王冏任命他為記室督,他以身體有疾病為由不就。等到張方禍害洛陽時,左思全家搬到冀州。幾年後,他因病去世。
參考資料:《晉書・左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