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方政府盲目造晶元 千億項目也爛尾(組圖)
中國各地方政府正在掀起一場造晶元運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9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各地方政府正在掀起一場造晶元運動,目前新成立半導體企業超過7,000家。但是,項目爆雷、武漢弘芯爛尾等消息頻傳,表明中國自有晶元之路還很遙遠。
中國多個省市正在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造晶元運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北京、福建、湖北、湖南、陝西、重慶等十餘省市制定了集成電路產業規劃或行動計畫,並明確了相關目標。
動輒千億目標的集成電路產業規劃、遍地開花的半導體產業園區、各地政府設立的產業投資基金、匆匆上馬的半導體項目、名目繁多的補貼與獎勵是各個地方政府在這場運動中的標準動作。
截至2020年9月1日,今年中國已新成立的半導體企業7,021家,去年新成立的半導體企業也超過了一萬家。
據《21世紀經濟報導》9月22日報導,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原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認為,必須冷靜、理性地看待晶元的國產化替代問題。半導體行業歷經60年時間和數十萬億美元的投入,已經形成全球化布局最為徹底的供應鏈。儘管國際環境在發生變化,但開放合作仍是主流,在全球產業鏈中不要嘗試什麼都自己做,不要以落後來替代先進,更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
魏少軍強調,各地不能一講晶元受制於人,就全民一窩蜂地大搞晶元,產業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各地稟賦條件並不都適合。「如果總是憑著一種激情來發展產業,恐怕成功的概率不會很大。」
中國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集成電路所相關負責人劉雨表示,各地爭相上馬半導體項目也與地方招商引資的攀比和競爭不無關係。「現在有一個苗頭就是,常常會有些地方政府說,我這個城市還沒有12英吋(晶圓)線,某城經濟水平遠不如我,在IT行業的地位也不如我,為什麼人有我無?於是各地紛紛上馬12寸線。」
劉雨認為,由於半導體園區在全國遍地開花,但園區大都由地方政府規劃建設,缺乏整體統籌,一些園區會互相傾軋。地方政府變身風險投資人,其本質是一種升級版的招商競爭,為吸引企業落地,地方政府通過地方融資平臺、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入股企業,以利益互綁的方式招徠企業入駐。
在半導體領域接連傳出項目爛尾或破產的消息,不少地方政府損失慘重。
例如,湖北省近年積極推動半導體晶元產業的發展,提出「‘一芯兩帶三區’的戰略布局,發揮以武漢為中心的城市群建設,吸引人才集聚,促進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
武漢市經濟佔湖北省GDP比重高達37%,並且是中國的新興半導體科技集中地,包括被稱為是三家半導體「國家隊」之一的紫光集團長江存儲、台積電前共同運營長蔣尚義辭任中芯國際獨董後轉任總經理的武漢弘芯、提供衛星導航定位晶元的武漢夢芯等。
公開資料顯示,武漢弘芯主要投資項目為:預計建成14納米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達每月30,000片;預計建成7納米以下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達每月30,000片;預計建成晶圓級先進封裝生產線。
9月4日,中國大陸媒體報導稱,投資高達1,280億元,作為武漢市明星項目,並邀請到曾經履職台積電和中芯國際的半導體行業風雲人物蔣尚義擔任總經理,如今卻被傳出停工甚至爛尾的消息,引發行業震動。
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危機的曝光源於一份武漢官方網站發布的文件--《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中明確提及,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不過,上述文件已經被刪除。
9月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探訪過程中瞭解到,2019年11月份部分分包工程完成後,不少分包商在結算工程款時卻遇到了難題,多次協商後,多家分包商仍未拿到工程款。如此背景下,2019年12月後,項目廠房和宿舍已經停止了施工。
不僅如此,對於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的進展,近期也有市民在武漢城市留言板諮詢。對此,8月28日,武漢市東西湖區官方回覆稱,經區商務局投資協調管理調查,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因為資金鏈問題,項目暫停。
9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再次走訪發現,這些爛尾項目背後存在著一定共性,比如其均為民營資本與地方政府合作的產物、主要投資股東無半導體行業從業背景等。事實上,這些爛尾項目的股東不僅沒有從業背景,還有項目的股東方自帶「神秘」色彩,比如武漢弘芯的大股東北京光量,註冊地「查無此人」,其股東李雪艷所持股的四家「開業」狀態公司在註冊地址也無跡可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