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成就千古英名(圖)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一語出自文天祥的《正氣歌》。(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中說:「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獲罪,他揹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在堅忍與屈辱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記》,記載了從上古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的大多數名作也都是那些歷經苦難、人品純潔之士發奮之後所寫。宋朝名臣、文學家范仲淹兩歲時喪父,隨母遠嫁,「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朝的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也出生於寒門,累經苦難,最終寫出了巨著《資治通鑒》。千古大文豪蘇東坡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魅力也在於他對苦難人生的超越,才寫出了《赤壁賦》那樣流傳千古的名作。

漢朝名士朱買臣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酷愛讀書。妻子不堪其窮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漢武帝時,由同鄉嚴助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他與司馬相如、枚皋等人常在一起研討辭賦,將漢賦文學推到了頂峰。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一語出自文天祥的《正氣歌》,意思是說,在危急的時候,一個人的氣節才會凸現出來,這樣的人才會在史冊上一一留下他們的英名。一個人越是處於貧困苦難之中,越容易清楚地看到他的品質與氣節。這些偉人所創造的輝煌成果的背後,都忍受過巨大的精神壓力。因為他們承受了上天所賜予的一切苦難,最終這些苦難都變成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

古之聖賢者,皆是累經磨難、飽受痛苦、在逆境中經受了千錘百煉之人。也只有在艱苦的磨練中,人的內在品質才能放射出光芒。人生中的貧困疾苦,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上天給人的一種提升心靈的機會。人在貧困苦難之中,如果能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磨難就必能成為靈魂升華的階梯。

本文留言

作者德馨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