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來與文字記載(圖)


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引言

每年黃曆七月初七被稱為「七夕」,今年是在8月25日(星期二)。「七夕」又名「七姐誕」、「乞巧節」,亦有一些人稱「七夕」為「情人節」。至於「七夕」又名「七姐誕」,主要原因是「七夕」是在每年的黃曆七月初七,取其「七」字,所以又被民間的女子尊稱「織女」為「七姐」,稱「七夕」為「七姐誕」。

歷史發展

「七夕」起於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西周的一個傳統節日,主要是敬拜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在「七夕」當天晚上,「織女星」上升至一年中的最高點,讓地上的百姓清晰可見,在「織女星」遙遠的東面,隔著一道銀河,就是掛著「牽牛星」,兩顆星分別在天空上的東、西方遙遙相對。

至於將「七夕」與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拉上關係,就要追溯至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東周,事緣古代的人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當「織女星」向西面漸漸消失的時候,在東面的「牽牛星」就漸漸的出現在天空中,看起來就好像「牽牛星」在追逐「織女星」似的。到了漢朝,「七夕」就演變成為適婚年齡的女士敬拜「牛郎、織女星」的日子,以求得到美滿的姻緣。

到了宋朝,就發展出「七夕」「乞巧」的習俗。宋、元以後,「乞巧節」就被一般婦女視為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了,每年接近黃曆七月初七,就有專門賣「乞巧」物品的市集,很多女兒家都會出來購買「乞巧」和敬拜「七姐」「織女」的物品,非常熱鬧,「乞巧」習俗除了女子「乞」求「巧」手之外,亦都演變成為女子許願,祈求「七姐」賜給好姻緣的機會。因此,一般百姓亦都將「七夕」這一天視為適婚年齡的男女子的「情人節」。不過,時至今日,把「七夕」視為「情人節」就流傳不起來,因為被中國人的「元宵節」和西方的「情人節」蓋過了,不能成為風氣。

敬拜「七夕」在七月初七晚上進行,所以名為「七夕」。主要的習俗包括敬拜「織女星」和「牽牛星」、「乞巧」、祈願好姻緣等。至今,「七夕」這個節日在華人的社區中漸漸式微,但是,反而在日本流行起來,這個節日流傳到日本之後,在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把「七夕」改在西曆7月7日。在上個世紀60年代,當年我還年幼的時候,我聽過母親叫姐姐和妹妹在「七夕」當晚去「拜七姐」,只不過她們覺得老土、不合時宜,只是聽聽母親講牛郎與織女的故事而已,沒有這樣子去「拜七姐」。

「織女星」和「牽牛星」命名

至於為何古代的中國人將那顆星命名為「織女星」,就可以從《詩經.豳(粵音「奔」)風.七月》的其中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出「織女星」的命名。在傳統的中國氣候中,黃曆九月已經是深秋,天氣已經非常清涼,是要加添寒衣的時候了;推前一個月,即黃曆八月,應該是婦女們裁製衣服的最後時候了;再推前一個月,即黃曆七月,應該是婦女們織好布的最後時候了,而在這期間,在天上高高掛著而非常閃亮的那一顆星就順利成章的被命名為「織女星」,這可能就是「織女星」命名的推算的原因。

至於「牽牛星」的由來,就可以從《史記.天官書》的其中一句:「牽牛為犧牲。」來推算。在傳統的中國節令中,黃曆九月是「秋收冬藏」的季節,亦同時是敬天祭祖的時刻,感謝神恩帶來一年的豐收,祈求上蒼第二年也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推前兩個月,即黃曆七月,正是夏末秋初的時節,草叢仍然蓬勃生長,應該亦都是牛郎「牽牛」吃草、餵飼牲畜的時機,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男耕女織」本是正常的社會活動,女的織布、男的「牽牛」就是常見的社會現象,與「織女星」遙遙相對而且匹配的,自然就叫做「牽牛星」,這可能就是「牽牛星」命名的推算的原因。

在南北朝梁朝肖統編撰的《文選》中的一篇《洛神賦》的註釋中有這幾句:「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幾句《洛神賦》的註釋表明瞭:「牽牛」是丈夫,「織女」是妻子,「織女星」和「牽牛星」各處於銀河的東西兩邊,每年的七月初七,兩夫妻才能會面一次。

乞巧節習俗

「七夕」又名「乞巧節」。其實,「乞巧」是「七夕」的其中一項習俗上的儀式,是古代的女士向「七姐」「乞巧」的一項習俗。在「七夕」的晚上,女士們,特別是未嫁的年輕姑娘,她們會穿著和打扮得非常光鮮、漂亮,在庭院或者門前擺設香案,在案頭上擺設黃銅製成七孔針和以用作針黹(粵音「子」)的五色幼線、紙紮七姐盤、自己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鮮花、水果和香燭等物品來供奉「七姐」。

「乞巧」的習俗是這樣的:女士們會在香案上先擺放了以黃銅製成的七孔針和以用作針黹的五色幼線,然後抬起頭對著「織女星」穿針引線,能夠把所有針孔穿到線的為之得「巧」,藉此「乞」求七姐賜給他們心靈手「巧」,好讓他們憑著這雙「巧」手去做好繡花、織布、針黹,或甚至製作糕品、點心、烹飪等工作。在古代的家庭,要求女士持家有道的其中兩項要求就是要懂得針黹和烹飪,織布、針黹更加是古代貧困的家庭中女士幫補家計的一門手藝。不論是貧苦或者富貴人家的女兒,懂得針黹、繡花亦都是相親的其中一項受男家討好的條件。

從文學作品中去看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詩經.小雅.大東》

《詩經・小雅・大東》中有這麼一首詩,其中有幾句是這麼說的:「跤(粵音「膠」)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粵音「藝」)彼牽牛,不認服箱。」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以前有一位名叫「織女」的女子,整天都在織布,織出有九襄這麼多的布,即使織出有九襄這麼多,但是,編織出來的都不是精美的織錦;與「織女」遙遙相對的有一位名叫「牽牛」的男子,他就是不肯駕駛牛車。」這首詩寫出了古代有這樣一個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織女」因為不能與心愛的人「牽牛」相會,而整天都在思念著「牽牛」,心神恍惚之餘,甚至連她最擅長的織布工作也做得不好,不能織出精美的織錦來;在另一方面,「牽牛」為了思念心愛的「織女」,終日茶飯不思,連他基本的工作駕駛牛車也不肯去做。可見早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就已經在民間流傳了有關「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

《述異記》

到了南北朝,任眆(粵音「訪」)在他的著作《述異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粵音「處」)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粵音「兼」)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粵音「吟」)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根據《述異記》這篇文章的記述,對「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描述得繪形繪色。話說:大河的東面有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子,她是天帝的女兒,專職用紡織機織布,手工非常精巧,人稱她為「織女」,她年年都在織布機前努力織布,編織出來的布匹和衣服都非常精巧、華麗,雖然她這麼辛勞的去工作,但是,她的內心卻非常苦悶,一點歡愉的心情都沒有,也沒有心情去梳理自己的容貌,天帝憐憫她,見她一個女子獨守空房,難免會感到孤寂,於是就為她物色一位如意郎君,在河西有一位名叫「牽牛」的年輕有為的男子,於是就撮合他們,將「織女」嫁與「牽牛」為妻子,但是,從此以後,「織女」就忘記了自己織布的責任,整天與「牽牛」在家沉醉在男歡女愛之中,沒有再回自己的家織布了。天帝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就非常憤怒,斥責「織女」一定要返回河東的家去織布,只容許他們一年見一次面。

《風俗通》

東漢應劭(粵音「兆」)撰寫的一部著作《風俗通》又有這樣的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粵音「坤」),因為梁以渡織女也。」《風俗通》是一本蒐集民間故事的書籍,可見民間有這樣的相傳,就是說:「織女」在「七夕」那一天的晚上渡過銀河,喜鵲會飛在一起形成一道橋樑,相傳在每年黃曆的七月初七,喜鵲都會無端端的脫掉了頭頂上的羽毛,因為牠們要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橋樑,好讓「織女」能夠安然渡過銀河去和「牽牛」相會。

《鵲橋仙.纖雲弄巧》

在眾多的中國文學作品中,以「七夕」為題而寫得最細膩的應該算是宋朝詞人秦觀所寫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這首詞是這樣子寫的:「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粵音「條」)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寫得非常典雅、含蓄,翻譯到語體文並不容易,尤其是詞中的意境,我姑且用最淺白的文字來盡量表達到詞中的內裏意思。纖薄、精巧的雲彩在天空中巧妙的變幻著,瞬間在天空中劃過的流星傳來多少相思的遺恨。蘊含著多少離愁別緒。「牛郎」和「織女」靜悄悄的渡過這個遙遙萬里的銀河而暗中相會。在這個吹著清涼的秋風和對飲玉露酒的「七夕」的時刻中作一年一度真情的相會,比在人世間天天過著無聊的日與夜優勝得多。溫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就像流水一般輕柔的流淌著,但是彼此相約見面美好的日子就如夢境一般的虛幻飄渺,和你見面之後,在喜鵲橋上分手回程的時候強忍著悲痛的心情不忍回頭相望。只要彼此相愛的心是天長地久的,又何必貪圖一定要從早到晚都廝守相隨呢!

我們可以這樣子去分析這首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作者描繪了一幅既美麗又淒厲、幽怨的初秋夜景!點出了「七夕」的「乞巧節」,更訴說了「牛郎」、「織女」的哀怨纏綿的愛情故事。下一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細膩的勾畫出了一幅堅貞的、純真的愛情。再下一句:「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描寫出跌宕(粵音「蕩」)起伏的愛情,更塑造出一幅如詩、如夢幻的圖畫,寫盡相會之纏綿、難捨難離的感情。最後兩句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將愛情升華到一個真情的層次上面去。

結語

將《述異記》和《風俗通》合併起來看,就看到「牛郎織女」這個故事的基本樣貌。在周朝或以前的中國,神界、仙界、人間、鬼域在某些渠道上是相通的,大家都有往來,天上的神亦多次來到中國這片土地,為中國人建立了中國文化,因此,中國人的文化亦稱為「神傳文化」。天帝是屬於管治仙界的王,「牛郎」和「織女」是屬於仙界的仙,因為當時的仙界和人間是相通的,所以,這是一個仙界的故事流傳落民間,這個不足為奇。因此,「牛郎織女」的故事不一定只是傳說或是子虛烏有的創作,有可能是真實存在過的事跡。

本文留言

作者劉超祺博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