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苦撐待變八十天?(圖)


今年5月29日,川普和他的高級助手在白宮舉行記者招待會。(圖片來源:MANDEL NGA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8月20日訊】最近中共突然宣布,與美軍海上或空中對陣時,「不開第一槍」。這個消息是一週前披露的,它說明瞭什麼?是中共要讓中美關係回暖,還是在「韜光養晦」?如果真是「韜光養晦」,它準備「韜光養晦」多久?是3年,還是30年?實際上,中共希望能苦撐待變80天,等待美國總統大選後拜登上臺。但是,苦撐80天之後,美國選民能不能讓中共如願,中共高層其實也心中無數。如果川普(特朗普)得以連任,中共就得再「苦撐」4年;倘如此,這樣的「苦撐」既等不到救星,也等不到盟友,更等不到國際形勢發生有利於中共的轉變,苦撐就變成了苦熬。

一、中南海保證不開第一槍?

香港《南華早報》8月11日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的南海局勢非常危險,北京已經下令,飛行員和海軍官兵在與美國飛機和軍艦日益頻繁的對峙中保持克制,「不要開第一槍」;同時,中共已通過「各種渠道」向美國軍方表示,「決不首先開槍」。

這種態度對中美冷戰來說意味著什麼,是冷戰結束了嗎?其實,恰恰相反。這個信號說明,中美兩國已經進入了冷戰狀態,是冷戰開始了。舉個最簡單的比喻,冷戰就相當於敵對雙方彈上膛、槍在手,互相瞄準對方;當其中一方保證說,我現在不開第一槍,這時他仍然子彈不退膛,槍口照樣瞄準,只是不扣扳機罷了。這意味著雙方之間正在冷戰。如果說,先開第一槍是作戰對抗,就是熱戰,那麼,不開第一槍,就是冷戰式備戰對抗。

美國從來不對冷戰中的敵對國家先開第一槍。美蘇冷戰40年,雙方也都信守不開第一槍的承諾。所以,美蘇兩國冷戰40年,互相瞄準40年,也不扣扳機40年。但在這40年當中,不斷發生手指摸扳機的時刻: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是一次,1969年美國警告蘇聯不得核攻擊北京又是一次。由此可見,「不開第一槍」就是冷戰的常態。因為中美冷戰剛剛啟動,中共以前沒有美蘇冷戰的直接經驗,事到臨頭才知道,「不開第一槍」原來是維持冷戰不轉變成戰爭的唯一手段。

蓬佩奧上個月在尼克松圖書館關於中美關係大逆轉的演講提到,美國從此對中共不能信其言,而要觀其行。美國從過去20年與中共打交道的經歷中,終於學會了一點,就是中共背信棄義是家常便飯。20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中方談判代表龍永圖對美國承諾,會兌現世貿組織要求的各項制度改變;其實,當時朱鎔基在內部講話時卻對國內幹部說,大家不要擔心,那只是哄哄美國人的。後來20年的史實證明,朱鎔基的內部講話才是真話。3年前川普從來訪的習近平那裡獲得了當面保證,在南海造島只是為了民航便利,不會用於軍事用途;但今年3月中共卻宣布,整個南海已經被改造成「深海堡壘」,是針對美國的中共戰略核潛艇的「發射陣地」。

歷史上,中共有「偷開第一槍」的記錄。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解放軍和美軍打過兩次,前一次是地面戰爭,後一次是中共高炮部隊在北越的地面上打美國空軍,每次都是中共偷開第一槍;中共與蘇聯發生武裝衝突,也是中共在珍寶島開的第一槍。那麼,中共這次「不開第一槍」的保證,是欺敵之計,還是一個暫時有效的可信之諾?是戰略型退卻,即長期退卻,還是戰術型退卻,即短期退卻?

二、中共苦撐待變八十天?

中共的外宣官媒《多維新聞網》8月13日發表了一篇文章,《理性、克制與隱忍,北京能否消解特朗普「最後的瘋狂」》。文章說,從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新鐵幕演說」到美國海空力量逼近中國的距離越來越近,乃至美國衛生部長赴臺會見臺灣總統蔡英文……面對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大選前的凌厲攻勢,北京的反應相對平靜,並沒給人以針鋒相對式的激烈反擊,而是試圖通過理性和克制,甚至是隱忍,來管控中美緊張的關係。8月5日外交部長王毅接受新華社專訪,針對蓬佩奧發表的「新鐵幕演說」正式回應,並就中國如何應對未來中美關係作出表態。王毅的專訪內容幾乎沒有激烈措辭,從中也很難聞到敵對國家的硝煙味。

該文指出,北京沒有作出激烈的反應並非軟弱或作出妥協,某種程度上是隱忍,是應對策略上所作的調整。王毅的對美喊話是北京方面就中美關係基本立場和態度的全方位闡述,可以看作是中美關係進入新冷戰時代,北京對華盛頓發出的《告美國書》。其意就是,在明確底線與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避免對抗,拒絕脫鉤,保持合作,放棄零和,通過對話而非對抗性動作來處理中美關係。這是北京對美國拋出的「橄欖枝」,管控中美緊張關係的意圖明顯。

從以上文字來看,似乎北京準備在中美關係上作戰略型退卻;但這篇中共喉舌的文章接下來就寫出了其態度轉變的真實意圖:「在當前美國政界反華情緒濃厚的背景下,北京自然不會進一步挑起事端,為特朗普再次衝擊總統之位助攻……北京當局已有心理準備,面對在11月美國總統大選之前更多的風暴。在美國大選之前,北京必然會避免成為特朗普的‘助選工具’……但新總統上臺,至少會提供一個重新設定兩國關係的機會。在美國大選前的未來幾個月,北京整體做法大概率會繼續採用上述的方式,設法管理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並只會在必要時進行有限度的報復,以應對特朗普政府的‘最後瘋狂’」。

這篇文章把中共的意圖解釋得十分清晰:北京當局雖然對美國針對中共的各種反擊措施咬牙切齒,但還是決定要「苦撐待變」。它準備「苦撐」多久呢?不是1年,更不是10年,而是80天。也就是說,中南海認為,等到拜登上臺,川普的「最後瘋狂」就結束了。

三、中共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美國人民?

中共的「苦撐待變」策略,是效仿國民政府當年的抗日戰略。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整個東北。1933年4月12日蔣介石在南昌表示,「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若是能抵抗得3年、5年,我預料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敵人自己國內也一定將有新的變化,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有死中求生的一線希望。」後來,國民政府駐美大使胡適用「苦撐待變」這四個字來描述這個戰略意圖。

1933年時,蔣介石做出這樣的戰略決策是沒有其他選擇情況下唯一的出路;他當時並不知道,日本的軍政兩大部門後來經過激烈爭論,最終決定對美國發動攻擊,結果美國參戰,一舉扭轉了二戰結局。所以,當時蔣介石所說的國際形勢的有利轉變,其實是一種多少有點盲目的期待。現在中共決定苦撐待變80天,其目標則非常明確,即拜登上臺。中共此刻的苦撐待變和蔣介石當年的苦撐待變一樣,有一個共同點,即寄希望於別人。中共心目中的別人,其實是美國選民;也就是說,中南海把中共的命運交給美國人民來決定了。

對中共來說,雖然苦撐待變80天只是一種臨時的策略,但在中共執政史上,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敵對國家的選民身上,這還是第一次。僅就這個第一次來看,中共當前的無可奈何境地,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中共發現,如果繼續保持前一陣的高調與美國對壘,可能會有利於川普連選連任,其結果就是加快中美冷戰升級的速度,而這種冷戰的快速升級,對中共絕對是災難性的。

中共處於這種無可奈何的境地,其實已經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1969年,毛澤東挑起珍寶島武裝衝突之後,蘇聯考慮到中共的核力量剛在萌芽狀態,如果拖下去會尾大不掉,對蘇聯越來越危險,所以決定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用戰術核武器一舉消滅中共的核基地以及其指揮中心。當時毛澤東決定,把中央黨政機關的大部分人員以到干校勞動的名義撤離北京,同時把大部分老幹部轉移到外地,在全國實行「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當時中共的處境比蔣介石的苦撐待變還糟,因為此時中共毫無援手,它既與西方敵對,又挑起了對紅色陣營領頭羊蘇聯的對抗,東西方兩大陣營,哪個國家都不會為中國赴湯蹈火。如果蘇聯當時對中共的核打擊事先不通知美國,而是實行突然襲擊,那毛澤東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中共執政史上兩次挑戰核大國,第一次是蘇聯,第二次是美國,結果都一樣,自己很快就陷入了非常危險的孤立困境。說起來很諷刺,中共只要稍有機會,就總是想在地球上奪得一席之地,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但每次這樣做之後都會惹出大麻煩,而每次是否脫困,都與美國有關。這兩次的不同在於,上一次惹出滅門大禍,是美國出手救了老毛和中共,不過,那和美國人民沒關係,美國民眾根本不知道尼克松當時做了什麼樣的決定;而中共這一次惹翻了美國,川普總統決心要堅決反擊,中共沒別的指望了,只能寄望於美國人民投票相救。這裡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儘管中共極端敵視民主制度,它現在卻不得不乞靈於美國的民主制度。

四、中共果能如願?

然而,中共高層是否明白,這個期望可能落空呢?當然,他們不可能不為此焦慮,卻也只能幹著急,因為他們不但無法影響美國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甚至也無法獲得各種不同的信息來作比對參考。

現在中共只能從美國媒體上看報導,或者通過它控制的華人團體以及各類在美國的親北京華人來瞭解美國的大選動向,再就是聽美國「擁抱熊貓派」的建議。可這三個來源其實都是同一種聲音,親共華人和「擁抱熊貓派」看法一樣,而「擁抱熊貓派」又和美國多數主流媒體的看法一樣,他們都希望總統換人。無論是從中共熟悉的美國華人那裡,還是通過美國的親中智庫的管道,或是從美國的媒體及民調報告來看,中共都無法瞭解那些不支持拜登的美國選民到底怎麼想,更無從判斷,他們究竟是少數還是多數。

對中共高層而言,苦撐待變80天之後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到底是好是壞,最多隻有一半一半的可能。假如川普再度當選,中共怎麼辦?它恐怕就只能在冷戰不斷升級的軌道上再苦撐4年了;倘若如此,4年之後,中美關係將又是一番天翻地覆之變。

中共高層現在都明白,只要川普坐在白宮,挽救中美關係急劇滑坡就毫無指望;但是,苦撐待變80天之後,美國的選民能不能讓中共如願,其實中共高層也心中無數。如果川普得以連任,那麼,中共的苦撐待變就只能從短期策略變成中期策略,要一直「苦撐」下去了;而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苦撐」既等不到救星,也等不到盟友,更等不到國際形勢發生有利於中共的轉變那一天。那樣的話,「苦撐」就變成了苦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程曉農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