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人法天地而運行 天地紊亂即為病(圖)


孫思邈的天人合一觀。(圖片來源: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道家認為,自然跟人一樣,總體上也是一個生命體,因此這兩者之間是相通的。而中國古代名醫和道家性命修養家孫思邈便認為,體乃依照天地而運行,因此反之,天地之運行若發生了問題,一定是其出現了病態。他對於自然與人之關係有過以下一段精彩的論述。

據太平廣記中記載,他曾被唐太宗召到京城。當時的名士盧照鄰雖然很有名氣,但他得了重病以後,嗟嘆每個人的承受不同,不知道人長壽短命如此懸殊。於是他問孫思邈:「名醫治病是依據什麼道理呢?」

對此孫思邈首先為他分析了自然現象的運轉機理:「我聽說善於談論天的,一定要在人這兒求得實證。而善於談論人的人,必以天之道為依據。天有四時之變化,五行之運轉,寒暑之交替。其運轉之理,和便化為雨;怒便化為風。凝結便是霜雪;張揚便是虹霓。此乃天地之規律。」

隨後孫思邈又從天人合一之理談到了人之病的深層原因:「人有四肢五臟,有醒有睡,有呼有吸,循環往復。流便形成人體之營養、衛外機能和血氣循環。彰顯便成為人的氣色。向外而發,便成了人之聲音。這便是人之規律。陽用其精神,陰用其形體。這就是天人相通之處。

一旦失去這種狀況時,熱氣上升則生熱;不然就生寒。凝結便成為腫瘤,凹陷則成為癰疽,奔躍成為喘息、困乏,竭盡成為焦枯。於是病情便呈現在表面,而病的變動卻形成於體內。」

然後孫思邈再從天人合一之理而將天地運行中之混亂比擬成人體之疾病:「如果把這種道理推及於天地,結果也是如此。於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就有了盈縮,星辰失去了常度,日月的運行出現了錯亂,慧星到處亂飛,這就是天地之大病。寒暑不正常,這是天地是否有所蒸發的表現。

岩石泥土聳起乃是天地之腫瘤;而山崩地陷則是天地之癰疽;狂奔之風與狂暴之雨又是天地之喘息和困乏。雨露潤澤不及時則江河乾涸,此乃天地之焦枯。良醫治病用藥疏導,然後用針劑拯救;聖人濟世,用道德調和,用政事輔助。所以人身上有可以治好之病,天地間有可以消除之災。」

由於孫思邈主要是對盧照鄰因重病而帶來的承受,由此感嘆人之壽命相差如此懸殊而回應的,因此他告訴盧照鄰在疾病的狀態下,要保持這樣的一種狀態:「「膽子要大,而用心要細;心智要圓活,行為要方正。《詩經》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說的是小心;『赳赳武夫,公侯乾城』,說的是大膽;『不為利回,不為義疚』,這是行為的方正;『見機而作,不俟終日』,這是心智的圓活。」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