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慎 君主的一句話竟會導致國家滅亡?(圖)


「一言興邦」和「一言喪邦」,就是指君主的言行關係到國家興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出自《論語》子路篇。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旺,有這樣的話嗎?」

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做國君很艱難,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就近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了嗎?」

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有這樣的話嗎?」

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只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敢違抗我。』如果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就近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了嗎?」

孔子認為,如果君主知道「為君難」,出言必會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知道「為臣不易」,就會禮遇臣下,廣開言路,虛懷納諫,而不會暴戾恣睢。這樣,君臣同心,國家有治,就等於「一言興邦」。

反之,如果君主剛愎自用,獨裁專制,那麼如果這個君主說得對倒也罷了;如果說得不對,沒人敢提出反對意見,臣子投其所好,阿諛奉迎,直臣進諫則忠言逆耳難聽,最終就要自食惡果。這樣,就等於「一言喪邦」,也就是決策者的言行關係到國家興亡,不可不慎。

隋煬帝不聽勸諫 斷送江山

隋煬帝楊廣恃才矜己,傲慢自大,從不聽人勸諫,甚至還說:「有諫我者,當時不殺,後必殺之。」隋煬帝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賞賜無度,追求享樂,四處遊玩。宰相蘇威直言勸諫,煬帝不聽。高穎、賀若弼、宇文弼等人都極力勸諫,隋煬帝扣上誹謗朝政的罪名,把他們全部處死。

大業十二年,隋煬帝的暴政已激起天怒人怨,農民大起義的烈火在四處燃燒,可是竟無人敢向煬帝講真話。就這樣,煬帝在短短十四年就斷送了隋文帝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開創的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統一的江山基業。

唐太宗以人為鏡 匡正自身言行

唐太宗深以隋煬帝拒諫飾非為鑒,他曾對大臣說,「我讀《隋煬帝集》,文辭深奧博大,隋煬帝也知道贊揚堯舜批評桀紂,為什麼做事卻不是這樣呢!」魏征回答說:「自古以來,人君為難,只因為出言即成善惡。如果人君出言後能聽一聽臣下對自己過錯的勸諫,國家就會興盛;若出言後只想讓人服從,國家就會滅亡。古人云: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所以即使是聖人,也應該謙虛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智慧的人會獻出自己的謀略,勇敢的人也會竭盡全力。隋煬帝仰仗自己有才,十分驕橫和自以為是,說的是堯舜的話,做的卻是桀紂的事,還不自覺,最後導致滅亡。」

太宗說:「這些事情過去沒有多久,我們得記住其中的教訓。」

為了了解施政的得失,及時改過遷善,唐太宗鼓勵臣下進諫,擴大諫官職權,要求凡詔令不妥須當奏明,不得阿從。比如喜歡直諫的魏征,雖然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屬,但唐太宗卻不計前嫌,任他為諫官,允許直接詢問政事得失,而且愛護備至。魏征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太宗均虛心納諫、擇善而從。唐太宗以人為鏡匡正自身言行的坦蕩胸懷,群臣不避逆鱗直言敢諫,這無疑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留言

作者心雨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