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美國航天的傳奇人物 竟是位德國戰俘(組圖)
1969年7月20日,無疑是人類航天史上最具劃時代性的日子。美國「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阿姆斯特朗走下飛船,在月球上印下人類的第一個腳印。
阿姆斯特朗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然而這一步,對於地球上的馮·布勞恩博士來說,也是自己向夢想進發的最大一步。
如果沒有馮·布勞恩,人類不可能在上個世紀登月成功。
隨著「阿波羅11號」的發射成功,馮·布勞恩也成為了美國人民心中的英雄。
1912年,沃納·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有男爵爵位,是農業部部長。母親則是一位天文學愛好者,受母親的影響,馮·布勞恩也對宇宙產生了極大興趣。
布勞恩從小就對各種飛行器充滿好奇心,13歲時就在柏林大街上進行了人生第一次「火箭試飛」。在大學時,布勞恩認識了對他火箭啟蒙的奧伯特博士,並加入了業餘火箭愛好者的空間飛行協會。
然而在1932年,德軍下令,禁止進行所有的火箭實驗的相關研究——除非是軍工項目。不過很快,這群業餘火箭愛好者就被德軍詔安了。1933年3月23日,布勞恩就與德軍簽訂了協議,為軍方研發火箭。雖然這會使自身受到約束,但也是實現火箭夢想的唯一途徑。
1934年,22歲的布勞恩獲得了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就是關於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理論及其實用的問題。那時,布勞恩已為德軍工作了兩年,他的小組也發射了第二枚火箭——A-2火箭。雖然A-1沒有試飛成功,但是A-2能飛到1.7公里的高度無疑也是振奮人心的消息。
在A-2發射成功後,納粹就馬上下令將其發展為戰爭武器「導彈」,並加大對其項目的資金投入。布勞恩從A系火箭研製到V系導彈,也親眼見證了用於探索宇宙的火箭變成了戰爭武器——導彈。
1942年10月13日,A系火箭最出色的A-4火箭試飛成功。它飛行了約200公里,高度達到100公里,在距離目標點4公里處爆炸。起先,希特勒對火箭的研發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當他得知大型的A-4火箭能把近1噸的爆炸物送到200公里開外的地方時,希特勒便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後來,德軍將A-4火箭改名為「V-2火箭」。雖然很多時候「V-2」被稱作火箭,但它實際卻是一種裝有專門控制設備,能自動控制飛行速度和彈道的導彈。
因此,它也是世界上首枚可控的大型導彈武器。從此,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火箭研發,都是從仿製V-2開始的。從天空飛行器的角度來看,V-2可與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相提並論,亦是航天劃時代的發明。
隨著V-2的試驗成功,希特勒也將這種新型的武器投入了大批量的生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就一共製造了6000枚V-2火箭,其中3745枚用於攻擊英國、比利時等敵國。
幸運的是,因為當時導彈的彈道、航線、速度等都是人工計算,所以偏差較大。只有45%的導彈落到了目標10公里的範圍內,並沒有對盟國造成致命打擊。
雖然馮·布勞恩沒有參與到工廠的管理當中,但是幫納粹設計出這種致命武器,他也難辭其咎。不過,馮·布勞恩和納粹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因為作為一名科學家,他只想研製出衝出太空的火箭,而不是飛向戰場的導彈。
不過,擁有巨大威力的V-2導彈並沒有將納粹帶向勝利,德軍節節落敗。美國也開始了大量引進德國科學家的「回形針」計畫。那時,馮·布勞恩也知道德國大勢已去,決定向美國投降。
初到美國,曾是納粹黨員的布勞恩,並沒有被賦予什麼研製火箭的重要任務。他的任務只是幫忙培養美國的科研人員,使美國人能掌握火箭的生產與設計。
1950年4月,布勞恩領導其團隊研發出了「紅石」戰術彈道導彈。這也是美軍第一代核彈的洲際導彈的載具。然而,這枚具有將衛星送上太空能力的「紅石」導彈,卻沒能被委以重任,不能用來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而美國的本土科研人員研發的「先鋒號」火箭一直被委以重任,被公認是發射美國第一顆衛星的不二之選。但是「先鋒號」卻顯得不太爭氣,總預算超支十倍還不說,計畫還一再延遲。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發射人類第一顆地球衛星的計畫被蘇聯捷足先登,這無疑是對美國的沈重打擊。
在冷戰時期,蘇聯這第一顆衛星上天,也激起了美蘇持續二十多年的太空競賽。但這對馮·布勞恩來說,無疑是一個可以放手實施航天計畫的機會。
「先鋒號」的不得力也使美國政府想起了布勞恩的「紅石」導彈。在短短84天內,經過改良的「紅石」導彈變成了「丘比特-C」火箭,順利將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送入太空。
馮·布勞恩變成了美國英雄。1961年5月,肯尼迪總統宣布「阿波羅」載人登月計畫啟動,一心想在登月技術上戰勝蘇聯。(同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而布勞恩也被任命主持「土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1967年,布勞恩為登月活動設計出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推進器——「土星5號」:由5臺F1引擎驅動,第一級推力就達750萬磅。「土星5號」成功地將「阿波羅」飛船的8到17號全部送上太空。
其中最著名的「阿波羅11號」也將三名宇航員送上月球,使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開人類歷史的一大步。
這時,美國的航天技術也已趕超蘇聯,成為世界第一。而阿姆斯特朗的這一步,也使布勞恩在科學界的聲望達到了頂峰。然而,在布勞恩看來這只是征服太空的第一步。
「登月」並不是他的極限,他還想要有生之年探索更遙遠的星球。很快,馮·布勞恩就提出了登陸火星的建議和設想。
其實早在20多年前,馮·布勞恩就開始幻想未來的火星探險,並將其寫成小說《火星計畫》。然而這本小說前前後後共18次被拒絕出版,理由都是「太扯了」。當然,連作為小說都太扯的火星計畫,又怎麼會獲得國會議員們的同意呢。
「阿波羅計畫」最初目的是先於蘇聯登月,美國做到了,自然也不會繼續。更何況那時的美國正深陷越戰泥潭,對看不到邊際的太空探索熱情也會迅速下降。別說火星計畫了,就連開拓月球的「阿波羅計畫」也在1972年被終止了。
馮·布勞恩頓時覺得已經沒有新世界可以征服了,於是離開了美國NASA。
1977年初,馮·布勞恩被美國總統授予國家科學獎章。同年6月16日,馮·布勞恩因罹患癌症去世,享年65歲。
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號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
有人說,從德國到美國,從製導彈到製火箭,布勞恩都拿捏得非常精準,是典型的投機分子。然而,無論身在何處,他有一點卻從未動搖,那就是關於太空旅行的夢想。
雖然心中還有許多壯志未酬,但是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卻是心滿意足的。試問又有多少人,能為自己童年時縹緲的幻想,付諸終生的奮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