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 他們才是中國真正的十大抗日名將(組圖)
最高統帥蔣介石領導全中國軍民贏得八年艱苦卓絕抗戰的偉大勝利。(圖片來源:看中國)
1937年7月盧溝橋「七七抗戰」打響後,蔣介石領導全中國軍民進行了八年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數百萬陸海空三軍將士為保家衛國,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湧現出眾多功勛卓著的將領。其中,蔣介石、白崇禧等十位國軍將領最為優秀傑出,為抗戰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要突出貢獻,為保衛中華民族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卓越功勛。
本文列舉介紹的這十位抗日名將,都是中華民國最高軍事勛章「國光勛章」或國軍最著名勛章「青天白日勛章」的獲得者。八年抗戰,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自始至終全程親身參與,精忠報國,捨生忘死,克服重重困難,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參與指揮過多次抗日大會戰和重大關鍵戰役。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真正十大抗日名將,豐功偉績永垂青史,萬古流芳。
第一名:蔣介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華民族多次面臨被日本亡國滅種的巨大危難。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簡稱「軍委會」)委員長(中國陸海空三軍最高統帥)、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和國民政府主席,比其他任何人都承擔著最大的歷史重任和壓力苦難。蔣委員長以百折不撓的堅忍毅力,精忠報國,領導統帥全中國軍民克服難以想像的重重困難,進行了八年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採用白崇禧提出的持久戰戰略方針,在國內組織發動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上高會戰、鄂西會戰、湘西會戰等10萬兵力以上的大型會戰至少25次,重要戰役1,127次,並派遣10餘萬中國遠征軍入緬跟美英盟軍共同作戰,終於在1945年8月贏得了抗日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從此,中國跟美國、英國、蘇聯並列「世界四強」,中華民族贏來了近代史上最榮耀的時刻。
抗戰期間,以蔣介石為首的軍委會是全中國抗戰的最高統帥指揮部,在全國先後劃分成立了12個戰區,組建抗日陸軍至少320個師,105個軍,40個集團軍,數百萬兵力,浴血抗擊和牽制絕對優勢的日本陸軍三分之二總兵力,為世界和平作出偉大貢獻。
蔣委員長是全中國抗日戰略、作戰指導方案和總體規劃的主要策劃制定者和最高領導人。全國東西南北12個戰區的所有近30場大會戰和大多數重要戰役,以及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日的許多重要戰役,蔣委員長無不殫精竭慮,對參戰國軍作出過大量作戰指導和指示命令。
抗戰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次會戰,是1938年武漢會戰和1937年淞滬會戰,蔣委員長均親任總指揮,組織調集參戰的陸軍總兵力已經分別高達110萬和70萬,尚不包括配合陸軍作戰的海空軍。蔣介石指揮這兩場超大規模會戰,粉碎了日本企圖「三月亡華」的妄想,有力遏制了日軍的瘋狂攻勢,使抗戰從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相持階段,為中國堅持長期持久抗戰和最後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衛國戰爭,蔣公為中華民族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最大功勛和貢獻,勞苦功高,厥功至偉,無人可及。沒有蔣公的堅強英明領導,就沒有中國抗戰的最終全面勝利。
第二名:白崇禧
中國陸海空三軍副參謀總長、軍訓部部長、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白崇禧是全中國抗日戰略、作戰指導方案和總體規劃的主要策劃制定者之一。抗戰期間,白崇禧任軍委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等要職,直接統轄督導指揮長江以南顧祝同第三戰區、張發奎第四戰區、余漢謀第七戰區、薛岳第九戰區的抗日作戰。
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後期,白崇禧提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進行全面持久抗戰」的戰略,蔣委員長採納為中國抗日最高戰略方針,並通令各戰區執行,由此奠定八年全面抗戰的勝利基礎。此後,國民黨的20多場大會戰,以及向敵後投入100萬兵力開展廣泛的抗日游擊戰,都是根據這一戰略方針策劃組織進行的,給予侵華日軍以沈重打擊。
八年抗戰期間,白崇禧參與策劃、督導、指揮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晉南會戰、桂南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兩次粵北會戰、冬季攻勢作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1944年長沙衡陽會戰、桂柳會戰、1945年湘西會戰,共計19場大戰。其中,白崇禧親任徐州會戰(跟李宗仁共同掛帥)、武漢會戰(江北戰場)、桂南會戰總指揮,指揮幾十萬國軍取得中國抗日首次大捷——臺兒莊大捷;中國抗日首次攻堅戰大捷——崑崙關大捷,殲滅日本頭號王牌第5師團「鋼軍」,開創國軍現代化陸空聯合協同作戰方式。1938年武漢會戰,白崇禧代生病的李宗仁指揮40萬國軍,與日軍最精銳的第6師團等4個甲級師團浴血奮戰,重創日軍,獲廣濟戰役大捷。1939年,日軍攻陷南昌後,軍委會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主持制定湘贛作戰(即「第一次長沙會戰」)戰略和部署,督導薛岳取得第一次長沙會戰大捷;督導余漢謀取得兩次粵北會戰勝利。
此外,白崇禧主持軍訓部,掌管負責全國陸軍的訓練、整理和校閱考核,為陸軍培養了20萬軍事人才,並參與空軍的建設發展。在白崇禧的帶頭和動員督促下,廣西省出動三個集團軍(廖磊第21集團軍、李品仙第11集團軍、夏威第16集團軍),總共100萬精兵強將抗日,出兵人口平均比例為全國第一,共有45萬廣西將士英勇犧牲在滬、蘇、浙、魯、皖、鄂、豫、贛、湘、粵、滇、桂戰場和緬甸戰場。
八年抗日衛國,白崇禧為中華民族立下卓越大功勛,為中國抗戰的全面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傑出貢獻。
第三名:何應欽
中國陸海空三軍參謀總長、軍政部部長、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何應欽是中國抗日戰略、作戰指導方案和總體規劃的重要策劃制定者之一。他長期擔任軍委會軍政部部長要職;1938年,接替程潛為軍委會參謀總長(中國陸海空三軍參謀總長),後兼任中國陸軍總司令,參與指導過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三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豫南會戰、上高會戰、晉南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遠征軍入緬作戰、緬北反攻作戰、豫中會戰,共計16場大會戰。
1942年,蔣介石派羅卓英、杜聿明率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何應欽代表中國跟美英盟軍共同制定滇緬作戰戰略和計畫。他指導仁安羌戰役,孫立人新38師救出被圍之英軍,獲得仁安羌大捷。1944年1月,何應欽督導中國駐印軍向緬北反攻作戰,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等國軍在緬北連戰告捷。1944年,日軍發動最大規模的「一號作戰」,攻陷豫湘桂之後,又入侵貴州,陪都重慶危在旦夕。蔣介石命何應欽任總指揮,湯恩伯任前敵總指揮,指揮國軍克三合和獨山,粉碎了日軍企圖再進攻重慶的陰謀,國府大本營轉危為安。1945年,何應欽親任湘西會戰(「雪峰山會戰」)和桂柳反攻作戰總指揮,指揮王耀武、湯恩伯、張發奎等方面軍連戰連捷,成功光復湘桂兩省。
何應欽還4次親任大戰總指揮,指揮1933年長城抗戰,獨山保衛戰,1945年湘西會戰、桂柳反攻作戰,獲得3次抗日大捷,指揮國軍屢次重創日軍。此外,人稱「國軍大管家」的何應欽,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掌管主持軍委會工作任務最繁重龐大的軍政部,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為國軍作戰提供重要的軍隊編組、整訓、兵員配備、武器裝備、軍工生產、軍需後勤供應和支援保障,為中華民族和抗戰全面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突出貢獻。
第四名:薛岳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
1937年淞滬會戰,在前敵總指揮陳誠的指揮下,薛岳率第19集團軍浴血抗擊日軍。1938年5月,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任蘭封會戰總指揮,薛岳指揮12個師的國軍抗擊日軍。武漢會戰,薛岳任江南戰場第一兵團總司令,指揮第一兵團國軍重創日軍第106師團,獲得「萬家嶺大捷」。此後,薛岳接替陳誠,晉升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擔任會戰總指揮,指揮南昌會戰和四次長沙會戰,取得第一次長沙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尤其是1942年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採用跟張發奎等人合創的「天爐戰法」,指揮30個師30萬國軍殲敵3萬餘人(《顧祝同回憶錄》),獲得空前大捷,被日軍稱為「長沙之虎」。這是1941年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後,盟軍所獲得的首場抗日大勝,為中國贏得了國際讚譽。1944年,薛岳指揮第九戰區國軍進行第四次長沙會戰(長沙衡陽會戰)。
八年抗戰,薛岳指揮集團軍以上規模的抗日大戰多達8場,其中5次擔任南昌、長沙大會戰的總指揮,指揮國軍屢次重創敵軍,3次獲大捷,尤其兩次長沙會戰大捷和萬家嶺大捷蠻聲中外,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突出貢獻。
第五名:李宗仁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八年抗戰,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0次擔任大會戰或重要戰役總指揮,指揮徐州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等大戰,屢次重創日軍,獲得8次大戰勝利,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突出貢獻。
1938年1~5月,李宗仁跟白崇禧共同掛帥,以「運動戰結合游擊戰」,指揮國軍誘敵深入,在徐州會戰中殲滅日軍約2萬人,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狂言,贏得中國抗戰以來第一次勝利大捷——臺兒莊大捷。這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一次戰敗,一掃上海、南京、太原淪陷後的陰霾和悲觀情緒,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堅持抗戰到底的信心。
武漢會戰後,在1939年~1943年期間,李宗仁任會戰總指揮,指揮8個集團軍至少22個軍,跟日軍展開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鄂中作戰、豫南會戰、皖東反掃蕩作戰、鄂北作戰、策應長沙會戰作戰、大別山作戰共8場大戰,取得7勝1負的優異戰績(《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日記》),成功粉碎了日軍自鄂進攻重慶的企圖。李宗仁僅有的一次戰敗是1940年棗宜會戰,他不願再聽「小諸葛」白崇禧的判斷指導建議,結果第五戰區對日軍的行動作出錯誤判斷,指揮部署失當,國軍先勝後敗,宜昌失陷。
第六名:陳誠
政治部部長、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左)。
陳誠也是中國抗日戰略、作戰指導方案和總體規劃的策劃制定者之一,3次擔任大會戰總指揮,參與策劃指導第一次長沙會戰等5次大會戰,多次指揮國軍重創日軍,並取得鄂西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2次大捷,對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突出貢獻。
1937年淞滬會戰,陳誠任會戰前敵總指揮,指揮羅卓英第15集團軍、薛岳第19集團軍浴血抗日三個月,粉碎了日軍企圖「三月亡華」的陰謀。此後,陳誠出任軍委會政治部部長,先後兼任第九、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參與策劃、指導、指揮了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鄂西會戰等大會戰。1938年,陳誠任武漢會戰江南戰場總指揮,指揮薛岳、張發奎兩大兵團、江防集團軍共27個軍在長江以南重創日軍,薛岳兵團取得「萬家嶺大捷」。1939年,陳誠參與策劃指導第一次長沙會戰,為薛岳第九戰區第一次長沙會戰大捷作出重要貢獻。
1943年5月,陳誠任鄂西會戰(後期)總指揮,指揮方天、胡璉第18軍和王耀武第74軍等國軍取得鄂西大捷,粉碎日軍沿長江進攻的重慶的企圖。此後,陳誠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在雲南整訓軍隊,並參與擬定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作戰計畫。後來,蔣介石調衛立煌接替陳誠為遠征軍司令長官,實際指揮實施遠征軍滇西反攻作戰。1944年11月,陳誠接替何應欽為軍政部部長,負責為國軍作戰提供重要的人員配備、軍需後勤供應和支援保障。
第七名:湯恩伯
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
近年來,許多學者研究國共日三方的史料發現,對湯恩伯的抹黑詆毀大多出自中共的造謠和歪曲。實際上,湯恩伯在抗日和剿共作戰中都立下赫赫戰功,他賞罰分明,厲行節儉,以清廉為立身之本。湯恩伯指揮國軍多次重創日軍,被日軍視為蔣介石中央軍在華北華中的核心主力,日酋岡村寧次稱湯恩伯為蔣介石嫡系中「最驍勇善戰將領」。
1937年8月,第13軍軍長湯恩伯任閻錫山第二戰區傅作義第七集團軍前敵總指揮,指揮第13軍等部隊,在南口血戰日軍頭號王牌板垣第5師團18天,拚死延緩了日軍攻陷華北和山西的速度。此役湯恩伯被譽為「抗日鐵漢」,晉升第20軍團軍團長。
1938年,湯恩伯率第20軍團參加徐州會戰,是為中國抗日首次大捷——「臺兒莊大捷」作出最大貢獻的五大主力集團軍(孫連仲集團軍、湯恩伯軍團、張自忠西北軍、李宗仁、白崇禧桂軍、孫震川軍)之一。戰後,湯恩伯晉升第31集團軍總司令,率所部參加太原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豫中會戰、湘西會戰。在這8場抗日大會戰中,湯恩伯部多次出任主力集團軍。尤其在1941年的豫南會戰中,湯部擔當第五戰區主力,重創日軍,被華北日軍視為「天字第一號大敵」,多次欲求殲滅湯部而不可得。
1944年,日軍發動最大規模的「一號作戰」。在豫中會戰中,因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的失誤,河南國軍雖慘敗,但在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的指揮下,湯部主力始終未被日軍擊潰,並突出了重圍。此後,何應欽任獨山保衛戰總指揮,湯恩伯任前敵總指揮,指揮國軍成功阻擋了日軍,保衛了重慶國府大本營。1945年,湯恩伯任第三方面軍總司令,又是湘西會戰和桂柳反攻作戰的主力之一,成功光復湖南和廣西。
八年抗戰,湯恩伯參與指揮集團軍規模的大戰多達10次,屢次重創日軍,為國軍獲得臺兒莊戰役、隨棗會戰、豫南會戰、獨山保衛戰、湘西會戰、桂柳反攻作戰共6場大戰的勝利,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突出貢獻。
第八名:羅卓英
集團軍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罗卓英。
1937年淞滬會戰,羅卓英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兼第18軍軍長,指揮第18軍和俞濟時、王耀武第74軍等部隊以血肉之軀堅守東戰場長達83天,跟日軍反覆爭奪羅店等地,有力抗擊了日軍的瘋狂進攻。此後,羅卓英任南京城防副司令長官,指揮第74軍等部分國軍保衛南京。南京淪陷後,他接替薛岳為第19集團軍總司令,指揮該集團軍作為主力之一,參加了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其中,最出色的是1941年,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任上高會戰總指揮,指揮王耀武第74軍等10萬國軍,斃傷日軍少將指揮官長岩永汪以下1.5萬餘人,被參謀總長何應欽譽為「抗戰四年以來最精彩的一戰」。1942年4月,蔣介石委派羅卓英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指揮杜聿明、鄭洞國、戴安瀾、孫立人、廖耀湘等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緬甸戰局惡化後,中國遠征軍被迫撤退。羅卓英自印度被調回重慶,與駐華美軍合作,訓練反攻部隊。
八年抗戰,羅卓英參與指揮集團軍以上規模的大會戰多達9次,其中1次出任大會戰(上高會戰)總指揮,5次出任南昌、長沙會戰副總指揮,參與指揮國軍贏得上高會戰大捷和兩次長沙會戰大捷,並在多場大戰中重創日軍,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突出貢獻。
第九名:孫立人
新一軍軍長孫立人。
1937年10月,孫立人團長率財政部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會戰。1942年3月,孫立人出任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編第38師師長,率所部入緬參加曼德勒會戰。當西線英軍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時,孫立人指揮劉放吾第113團拚殺三晝夜,擊退數倍於己之敵,解救出英軍7000餘人以及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及婦女500餘人,獲「仁安羌大捷」,打出了中國遠征軍的軍威,為中國軍隊贏得了崇高的國際威望。
1942年8月,國民政府軍委會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負責整訓和裝備「中國駐印軍」。新編第一軍從此成立,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編第38師和廖耀湘新編第22師。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以美國史迪威將軍為會戰總指揮,以新一軍為主力,在美英軍強大的海陸空協同作戰配合下,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連克於邦、胡康河谷、孟拱、孟關。8月3日,孫立人指揮新38師攻克緬北重鎮密支那,孫立人晉升為新一軍軍長。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鬥打響,孫立人率新一軍再當主力先鋒,連克曼西、八莫、新維、臘戍等地。1945年1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終於打通了對整個中國抗戰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中印公路,從此美國援華物資通過中印公路源源不斷輸入。
孫立人對抗戰勝利,尤其對中國遠征軍兩次緬甸作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突出貢獻。他指揮以新38師為主力的新一軍所部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予毀滅性打擊,戰無不勝,戰績為滇緬作戰國軍軍級部隊中最出色輝煌的,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第十名:張自忠
英勇殉國的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以上皆為網絡圖片)
1933年,張自忠任西北軍第29軍38師師長和前線總指揮,率部參加長城喜峰口抗日,獲得青天白日勛章。1937年日軍佔領華北後,張自忠忍辱負重,不改精忠報國之志。1938年,他加入李宗仁第五戰區任第59軍軍長,成為徐州會戰的主力軍之一,率部在臨沂跟日本最精銳的板垣第5師團血戰7晝夜,為臺兒莊大捷創造了條件。徐州會戰後,張自忠晉升為第33集團軍總司令,在武漢會戰、隨棗會戰、鄂北作戰中,所部均擔任戰區主力集團軍之一,屢克強敵。在1939年隨棗會戰中,張自忠指揮第33集團軍反擊日軍,獲「襄東大捷」,被當地老百姓譽為「活關公」。1940年,在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在槍林彈雨中指揮作戰,身負七處重傷,仍率所部官兵誓不退後,英勇戰死殉國,時年49歲。
張自忠上將生前,參與指揮軍級規模的大戰2次,參與指揮集團軍規模的大戰4次,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突出貢獻。他是中國抗戰中以集團軍總司令身份為國捐軀的惟一一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50餘個同盟國戰死沙場的最高級將領之一。
附錄:「中國十大抗日名將」評選條件
「中國十大抗日名將」理應是全中國抗日名將中的名將,精英中的最出類拔萃者,為中華民族和抗日衛國作出最大傑出貢獻者。
鑒於中華民國最高軍事勛章「國光勛章」和國軍最著名勛章「青天白日勛章」是國民政府表彰抗日貢獻和功勛的最高等級和最重要的勛章,代表國民政府對全體參戰者抗日貢獻和功勛的衡定表彰;而「功績勛章」(the Legion of Merit)是美國政府授予外國人的最高等級的勛章;故入選者理應符合下列三項條件和標準:
1、獲勛條件——「國光勛章」或「青天白日勛章」
最低條件是抗日功勛卓著,榮獲中華民國最高軍事勛章「國光勛章」或「青天白日勛章」。
依據國民政府現有的公開資料,榮膺中美英法四國頂級二戰抗日勛章的中國將帥有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四位陸軍上將,其中蔣介石是全球唯一獲得最多國家最高等級二戰勛章的華人。
2、領導指揮戰勝貢獻
統帥領導指揮全中國軍隊取得全國抗戰勝利的全國最高軍事統帥;
或在所列舉的近30場抗日大戰(參閱《誰可入選「中國二十大抗日名將」?》)中,指揮國軍至少取得一次大會戰勝利或重大戰役勝利的正副總指揮官;
或獲得美國政府司令級以上「功績勛章」的中國陸軍、海軍或空軍的總指揮官;
或為大會戰或重大戰役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參戰主力軍以上指揮官。
3、參戰資歷和時間
1937年「七七全面抗戰」打響後,所列舉的近30次抗日大戰至少參加過4次,並至少有4年以上時間直接參與指揮作戰的軍級以上指揮官。
點擊延伸閱讀:《七七抗戰 蔣介石英勇赴前線 白崇禧巖洞見煥章》
點擊延伸閱讀:《誰可入選「中國二十大抗日名將」?》
點擊延伸閱讀:《抗戰期間 中國最高統帥部和軍事指揮系統(下)》
點擊延伸閱讀:《眾志成城扭轉危局 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捷始末》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