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導致經濟下滑,財政部與央行之爭也被關注。(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20年5月12日訊】(看中國李正鑫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導致經濟下滑,北京當局提「六保」,「兩會」召開前夕,輿論對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討論逐漸多了起來,財政部與央行之爭也被關注。
疫情之下刺激經濟需要財政更有擔當
據官媒《新華社》日前發布的信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則於5月21日在北京召開。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北京當局要「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一場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衝擊。中國經濟已經連年下滑,此前在2018年7月,中共政治局會議提出應對經濟下滑的對策--「六穩」,指的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今年4月17日召開的中共政治局會議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這「六保」。
重要的是,經濟增速與就業息息相關。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的研究,中國GDP增速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為200萬人,但如果中國GDP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則會減少就業400萬人。如果沒有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穩就業和保居民就業無從談起。
5月11日,據官媒《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高瑞東認為,針對即將來臨的兩會,市場非常關注全年財政政策的力度。這不僅體現在財政赤字率的高低上面,也體現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抗疫特別國債的具體規模上面。財政資金的具體投向也是觀察重點,例如,是否會進一步刺激消費,是否會加大對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的傾斜等。
財政赤字率是指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去年中國財政赤字率是2.8%,今年市場普遍預計將達到3.5%左右,這將是中國財政赤字率首次突破3%的心理防線。財政赤字缺口最終需要發行政府債券來彌補,去年約2.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衡量財政刺激力度,需看政府舉債規模。「從國內外形勢以及目前市場主流觀點來看,今年財政刺激力度將遠超以前,政府(新增)舉債恐怕要接近10萬億元。去年政府(新增)舉債規模約5萬億元。」
貨幣政策超寬鬆 央行和財政部之爭仍存
5月11日,中國央行公布的信息顯示,疫情衝擊下貨幣政策連續發力效果顯現,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7萬億元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等金融數據全面好於預期,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11.1%並創下近三年半新高。
貨幣政策仍需繼續寬鬆,但不排除寬鬆程度邊際下降可能。偏重金融領域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撰文,建議中國現在必須大膽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
曾擔任過中國央行副行長的吳曉靈就撰文稱,「我們的財政政策是否合適,效率如何?中國的銀行體系儘管在信貸的公平性上存在問題,但傳導機制是正常的。」
她表示,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購買國債,就是對財政的支持,也藉此吐出基礎貨幣實現信用擴張並創造貨幣。之所以中央銀行不直接購買一級市場的國債,是希望對政府財政有一個市場約束。
事實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討論一直是學界議論的熱點話題,除了學術討論外,也難掩背後的政府部門之爭。
2018年7月15日,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文稱,「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中國的財政透明度很不夠,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眾監督,不要說人大代表看不懂財政報表,我也看不懂。沒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實上監督制衡無法實現。」
2018年7月16日,有財政官員發文表示,財政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和支柱,並且諷刺央行沒能管理好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地方政府不規範舉債的各類形式、各個環節,幾乎都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其包裝操作之複雜,遠超出基層財政部門的工作水平。」
2018年10月30日,吳曉靈的一個視頻在網路上流傳,她表示,財政與金融之間的定位和關係爭論不斷,其實很多事情央行是明白的,但操作中受到掣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