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致逆全球化 「一帶一路」盟主成孤家寡人(圖)
作為「一帶一路」計畫的發起方,北京當局發現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無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5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抗疫措施逐漸出現逆全球化的傾向。作為「一帶一路」計畫的發起方,北京當局發現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無援。
「一帶一路」盟主設計了債務陷阱?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經對經濟造成百年以來罕見的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近的全球展望報告中稱,全球經濟將面臨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疫情打擊下,低收入國家面臨更為痛苦的境況,這些貧窮國家因為缺乏醫療基礎設施難以應對疫情。許多國家還揹負著沈重債務負擔,一旦受到疫情衝擊將面臨崩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眾多國家提供了大規模緊急救助,但仍然杯水車薪。這兩大國際機構呼籲20國集團(G20)中的債權國停止向低收入國家收取貸款利息。在4月15日,20國集團成員國一致同意在年底前停止收取貸款利息。
中國雖然也簽了字,但是聲明不包括「優惠貸款」,這意味著「一帶一路」計畫中向低收入國家提供的貸款被排除在外。並且,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之一,如果繼續向這些低收入國家收取貸款利息,將迫使這些貧窮國家在還債和進口食品和藥物等必要物品之間做出選擇。
中國依然有數量龐大的貧困人口,在醫療、教育等資源缺乏的嚴酷情況下,北京動輒撒出數以億計的美元巨款無償贈送或援助其他國家,飽受中國民眾的詬病。
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中國向外國發放貸款的還款期與寬限期短、利率高,在疫情大流行的時候,一些向中國借錢的發展中國家債務風險加劇。
例如,在2019年,非洲西部國家迦納與中國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中國將為迦納的鐵路、道路和橋樑網路提供20億美元的資金,交換條件是迦納給予中國5%的迦納鋁土礦資源開發權利。
迦納財政部長奧福裡·阿塔(Ofori-Atta) 4月6日說,中國必須採取更多措施,幫助減輕因冠狀病毒大流行而面臨經濟災難的非洲國家的債務負擔。「非洲欠中國的債務大約1,450億美元,今年需要償還的債務超過80億美元。因此需要予以考慮。」
中國在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計畫後,官媒將這個規模巨大的基礎設施發展項目與古代「絲綢之路」相提並論。中國為這些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用於建設從道路到港口等大型基礎設施。但是,一些低收入國家因無力償還債務而陷入危機後,這個計畫被稱為「債務陷阱。」
一些研究發現,中國的商業貸款加大了非洲國家的債務風險。華盛頓智庫全球發展中心近期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商業貸款比世界銀行的貸款還款期和寬限期要短,但利息卻更高。
據美國之音5月11日報導,報告共同作者威廉瑪麗學院援助數據(AidData)項目的執行董事布拉德·帕克斯(Brad Parks)說:「我們發現中國貸款中的條款總是比世界銀行貸款條款更苛刻,特別是對最貧窮國家的貸款。有關發展中國家債務脆弱性的談論大多集中在借貸總量,但是貸款條件的變化同樣重要。」
該研究發現中國貸款平均利息超過4%,而一家銀行的利息通常接近2%。帕克斯說,這不是偶然,而是刻意為之。
帕克斯說,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越來越多的低收入國家已經陷入債務困境,或面臨陷入債務困境的極大風險。他說,目前有44%的的低收入國家陷入債務困境,而6年前卻只有23%。
這一切都讓國際社會錯愕、失望,並且對北京試圖在全球的擴張提高了警惕。
逆全球化、去中國化與去人民幣化
據《路透》日前報導,數名現任及卸任的美國政府高層官員表示,在疫情嚴重打擊經濟及造成大量死亡病例後,美國政府正全面推動降低美國生產及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即使不回流美國本土也要轉往其他較親美的國家。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於5月9日在一個線上論壇演講時指,疫情不僅加強了供應鏈逆全球化的傾向,更需要值得警惕的是國際金融領域的「去人民幣」化的傾向。
李揚指出,在疫情危機開始時,投資者避險,選擇持有美元,導致全球範圍出現美元荒,而歷史上每次美元荒,都在加強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此次出現美元荒之後,有9個國家的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當中沒有中國央行,貨幣互換網路中也沒有人民幣,這種可稱為國際金融去人民幣化,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4月13日,中國官媒《新京報》採訪有玻璃大王之稱的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他表示,這次的危機是史無前例的,首先要能夠活下來,再求下一步的發展。
曹德旺說,「在疫情後,各國都想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會被簡化。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曹德旺表示,出口訂單減少導致企業經營壓力增加,解決企業的問題關鍵在訂單上,也許不是在資金流上。疫情後,各國著手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會是一個趨勢,會出現逆全球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