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方孝孺說:「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引申為,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在行為有所禁止。
1992年,有段柏林圍牆被雨水沖塌,守牆衛兵亨里奇,面對一群意欲越牆而過的年輕人,沒有執行長官命令開槍打死他們,而是槍口抬高一寸射向空中,最後導致兩名年輕人越牆成功。這件事引起很大反響和辯論,有官員稱:「守牆衛兵沒有執行命令,必須嚴懲。」
法官賽德爾並不這麼認為:「作為士兵,不執行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準卻是無罪的。他有把槍抬高一寸的權力,這是應該承擔的良知義務。這個世界在法律之外還有良知。當法律和良知衝突之時,良知是最高的行為準則,而法律卻不是。尊重生命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則。」
最終,亨里奇因失職罪被判2年緩期徒刑。
翻牆越境的年輕人是無辜的,不就是嚮往西方自由嗎?是大雨沖壞牆又不是炸毀牆,不一定非要把人家打死啊。作為守牆的哨兵,亨里奇沒有聽從長官命令射殺人群,雖然違反了軍紀,但是他對生命的敬畏行為,獲得人們的支持。人的生命畢竟大於一堵牆,不能再像法西斯那樣泯滅人性。
在發達國家都要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的教育,老師會把學生帶到太平間去,讓他們感知什麼是死。通過這種教育,人們會懂得對生命的珍惜。我們常說:「一個連自己生命都不懂得愛的人,怎麼可能愛他人、愛集體、愛國家呢?」
洪應明說得更明白:「人之有生也,如太倉之粒米,如灼目之電光,如懸崖之朽木,如逝海之洪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樂?」他連用了4個比喻,讓人知道悲是什麼樂是什麼。「粒米」是小,「電光」是快,「朽木」是死,「洪波」是消失。一句話,人是很微不足道的,不珍惜可就太遺憾了。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人的真正意義還是在老年時,才會感覺生命的來之不易。等明白過來,為時已晚。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敬畏容易,所止猶難。把畏天畏地畏人當一個說法,上下嘴唇一碰說出來,那都是浮雲。真正做到行有所止才是最優秀的品格。而行有所止才是考驗人的本質,是真是假、是美是醜、是勇是懦、是智是蠢,通通都會表現在「所止」上。嘴上說的和做的,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甚至「心行」脫離,壞事做絕,那麼所謂的敬畏就要打折扣。
心存敬畏,是一種開花;行有所止,是一種結果。只開花不結果,中看不中用。王永彬在《圍爐夜話》裡說:「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整」就是拿下,就是做到,不拿下不做到,敬就是一句空話。長存敬畏之心,是一種行為。口頭上敬,行為不敬;口頭畏懼,行為不畏,照樣碰得頭破血流、身敗名裂。你看那些貪官、奸商、惡霸,可能會猖獗一時,但最終都是以「完蛋」畫上句號。即便是平常人,言行不一、陽奉陰違、心胸狹窄、作姦犯科、造假售假,照樣做人不合格。
有些敬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隱藏在內心深處,成為心靈上永恆的敬。蔣介石60大壽,琉璃廠文古齋掌櫃送的是一對乾隆官窯黃地青花九龍瓶,蔣介石非常喜歡,但是他不知道青花九龍瓶是贗品。之前文古齋掌櫃派人去故宮武英殿摹繪九龍瓶,然後在景德鎮自己的窯裡秘密燒制而成。仿製品的胎質、釉色、繪工,包括重量都與原件一模一樣,看不出真假。只不過燒制師傅在款名的字上,故意短了一毫米。他的解釋是:「一定得做假的時候,要留有破綻,以示敬畏。」燒制瓷瓶的師傅,當然知道製造贗品是傷天害理的事,可是給老蔣送壽禮,這是無法改變的事。他故意在瓶子上留有破綻,以此告知收藏者,此為贗品。這樣他才覺得心安,無愧於天和祖師爺。這是無奈的止,善良的止,成為判斷文物真假的「止點」。
曾國藩在《家書》中說:「不要以為家裡有人做了大官就敢欺負人,不要以為自己有點學問就敢恃才傲物,在順理之時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敗名裂,就是不知道顧忌。」做生意明碼實價,童叟無欺;做學問言之有據,持之有故;做官不奪民財,不傷無辜;做人不出賣朋友,不喪天良。「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行有所止,才走得遠、走得穩。
責任編輯: wendy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