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丹青往事(圖)
隋煬帝楊廣。(圖片來源:wikipedia)
中國經過三百多年的分裂時期,到了隋朝,再得一統。為重整中華文治,隋代帝王十分重視文化事業之發展,如隋煬帝親自編撰《古今藝術圖》五十卷,「既畫其形,又說其事」。又匯聚魏晉已來的古蹟名畫,並於東都觀文殿後修造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蹟;西曰寳跡臺,藏古畫。由於帝王的重視,加之全國一統,於是南北精通繪事的名手大家也因此機緣薈萃京城。
例如,隋代名畫家楊子華、閻毗、田僧亮、展子虔、楊契丹、鄭法士都是經過北齊、北周又在隋朝任職的。董伯仁、孫尚子則是師承南朝傳統,隨中國統一而入隋的畫家。此外,還有來自天竺和西域的僧迦佛陀、僧曇摩拙叉、尉遲跋質那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畫家在隋朝走到一起。
此外,隋代朝廷振興佛教,建寺開窟,隋煬帝即位後,又大興宮室,在洛陽營建顯仁宮、汾陽宮、自京城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於是壁畫藻繪隨佛寺宮室的興修亦盛極一時。例如楊子華曾在長安永幅寺作壁畫。楊契丹、鄭法士與田僧亮曾一同在京城光明寺小塔作畫。鄭法士負責畫東壁、北壁,田僧亮負責畫西壁、南壁,楊契丹負責畫外邊四面,被時人稱為「三絕。」
來自不同地方的畫家都有各自的畫風特色。據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載,閻毗的畫「工篆隸,善丹青,當時號為臻絕」,田僧亮的畫以「郊野柴荊為勝」,楊子華的畫以「鞍馬人物為勝」,楊契丹的畫以「朝廷簪組為勝」,展子虔的畫以「車馬為勝」,鄭法士的畫以「游宴豪華為勝」。
他們彼此影響,互相學習。譬如董伯仁與展子虔。一位來自河北,一位來自江南,兩人皆為時人並重。唐人李嗣真《續畫品錄》中評價他們兩人「董與展皆天生縱任,亡所祖述,動筆形似,畫外有情。」而當這兩位大家一同入隋時,開始時彼此並不以為然,後來才發覺對方的畫風都很有值得借鑒之處。
此外,隋代畫家多數傳承前代大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的畫法,但也有兩位很特別的。一位是擅畫「美人魑魅」的孫尚子,一位是善畫外國人物及佛像的尉遲跋質那。尉遲跋質那來自西域,畫風特別自不必說,孫尚子則有一種「戰筆之體」,所畫「衣服、手足、木葉、川流,莫不戰動。……他人效之,終莫能得,此其異態也。」
隋代雖然短暫,傳世之作也極少,但隋朝在畫史上所奠定的一筆則舉足輕重,為盛唐更為開闊、多元的畫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