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植物遇見測謊儀 「萬物有靈」的真實體現(組圖)
巴克斯特無意中對植物使用測謊儀,發現「萬物有靈」的真實體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科學家克里夫·巴克斯特在一次使用測謊儀的實驗中,偶然發現了植物是有知覺和感情的,在有的方面似乎還超出了人的感知能力。這次偶然的實驗,巴克斯特無意中用西方實證科學對中華傳統文化——萬物有靈,進行了一次現代化的解讀。
假如巴克斯特出生在中國,而不是美國,他對其偶然發現的「巴克斯特效應」也許會有更深更早的洞察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相信「萬物有靈」,相信「輪迴轉世」。
上輩子你是個人,今生你轉世成了一個植物,因為靈魂不滅,作為植物的你還是有可能感知到人的心理變化的。換句話說,巴克斯特無意中用西方實證科學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次現代化解讀。
在巴克斯特劃時代的發現之後,人們沿著他打開的這扇門,發現了一個嶄新的生命空間,植物不再被人看成是瞎子、聾子、啞巴,它們能像人一樣具有思維能力,為此,一門新興的學科:「植物心理學」誕生了。
1973年,彼得·托姆金斯(Peter Tompkins)和克里斯朵夫·伯德(Christopher O·Bird)著的《植物生命奧祕》(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一書出版了。書中不僅重複了巴克斯特的實驗,並且進一步顯示植物還對語言、思維、祈禱有反應。如今很多科學家證實了植物具有意識、思維及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還具備著人所不及的超感官功能。
類似的實驗最著名的可能是水結晶的研究了。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勝博士(Masaru Emoto),從1994年起以高速攝影技術來觀察水的結晶過程。在其實驗結果《來自水的訊息》一書中他們發現,當人對水發出「善良、感謝、神聖」等美好訊息時,會讓水結出美麗的圖形,而發出「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訊息時,水晶體會出現離散醜陋的形狀,水能感受到人類發出的不同思維,這間接證明了精神的物質實在性。
巴克斯特效應可以說是中國古人「萬物有靈」學說的一種體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天人合一的體現
「量子非局域理論nonlocality」也許能解釋這一現象。實驗發現,當一對光子從同一受激原子發出後,如果實驗者改變其中一個光子的極性,另一個光子也會受到影響,無論兩者相距多遠。愛因斯坦曾預言,由於量子的非局域性,粒子間可能存在「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它們能以某種跨越時空的關係彼此相聯繫。
假如這個非局域性能從量子粒子層面上升到人肉眼能認知的物質生命層面,那巴克斯特的原始感應效應也就不難解釋了。整個宇宙都是互相關聯的,這也正好符合了中國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觀點。
不過一直也有反對的聲音。早在1974年就有人在學術會議上報告無法重複「巴克斯特效應」,《科學》雜誌也對此提出質疑。巴克斯特的解釋是,那些重複者沒有做到他所發現的:實驗時不要人為觀察破壞植物的反應過程,因為人的介入會阻礙植物的反應,要讓這些過程「自然發生」。
由於「自發性和重複性之間的衝突」,他的解釋並不被當時主流科學家們所接受,當時很多著名科學家甚至連植物具有電子特性都持懷疑態度。如今人們認識到了植物的電子活性,但由於觀念障礙,還沒有更多的科學家繼續這項研究。
這就提出了一個方法論的問題。當人類觀察自然奧祕時,首先要分清這與人類自己做實驗的差別:就好比觀察一個大山裡是否有珍稀動物,一萬個人上山沒有拍到照片,並不能否認一個人拍到的照片,只要發現一次,就足以證明這個現象的真實存在。
人在實驗室做實驗,人是控制者,想怎麼重複就怎麼重複,但在大自然裡,大自然才是主體,人只能被動的觀察,人為的介入只會破壞大自然的安排。
嚴格的說,巴克斯特的實驗,就如同催眠術一樣,不是所有人都能充當給人催眠的醫生,同一個催眠師,也不能保證對所有人成功實施催眠,這需要實驗者和受試者雙方的默契配合,只要一方有敵意,實驗就進行不下去,這可能也是觀察自然界特意現象的一個規律吧。
巴克斯特效應可以說是中國古人「萬物有靈」學說的一種體現。人們在驚嘆大自然之奇妙的同時,也不能不感嘆中國古人智慧的高超。他們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把宇宙中最深奧的理論傳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