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鈞政經:疫情蔓延 現在要不要儲備糧食?


中共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況下,對經濟的衝擊已經在所難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3月13日訊】在中共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況下,對經濟的衝擊已經在所難免。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的一項報告認為,疫情將使某些國家陷入衰退,也將使整體世界經濟的成長大幅趨緩。今年可能會趨緩到2%以下,這或將造成大約1萬億美元損失,在最壞情況下,損失會高達2萬億美元。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關乎國計民生,隨著疫情日趨嚴重,糧食成為普羅大眾關心的問題。

目前一些國家政府層面呼籲民眾儲備一些生活物資。

例如,德國聯邦民事保護及災害救助署給出了比較具體的清單:儲備應急物資,最重要的是保障飲用水充足。每個成年人都應儲備可供十天使用的食物,以便在緊急情況下,保障每天兩千兩百千卡的熱量攝入。要求至少儲備20升飲用水,3.5公斤米面,6.5公斤罐頭裝蔬菜乾果,2.6公斤奶製品以及便於儲存的魚類肉類製品和全蛋粉。此外,除了儲備滿足十天需求的食物外,還建議民眾隨時準備好應急藥品、衛生用品、身份證件、蠟燭和備用電池等物品。

不過,現在到底要不要儲備糧食?我們天鈞政經認為,北美洲民眾不需要刻意儲備糧食;歐洲的西歐和北歐國家的民眾需要儲備一定的糧食,其他歐洲國家視疫情而定;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民眾,一定要儲備糧食;南美洲、非洲、大洋洲慢慢進入冬季的國家,需要儲備一定的糧食。

先以美國為例,平均每個美國農民耕種的糧食產出可以養活155個人。美國農業現在用地3.9億英畝,但用於種植糧食的只有7,700萬英畝,其它土地處於休耕狀態。與此同時,美國還有8億英畝的土地,用於畜牧業,飼養牛、豬之類的動物。因此,美國的食品(穀物和肉類)並不是很缺乏。

1、氣候

2004年有一部美國電影《後天》闡述了一個理論,南北極海冰融化阻斷洋流,併進一步導致氣候異常。影片描述全球暖化和全球寒冷化後,造成的一個新的冰河時期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2020年2月14日,科學家在南極測得攝氏20.75度的新高溫記錄,這是南極洲氣溫有記錄以來首度跨越攝氏20度門檻。科學家警告,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尤其南極洲冰蓋快速融化,助長海平面持續上升,對沿岸巨型城市及小型島國造成威脅。

最近五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五年。特別溫暖的地區,2019年的溫度比平均水平高2攝氏度以上,包括澳大利亞、阿拉斯加和俄羅斯北部,歐洲和非洲南部的部分地區。

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創下了新高,而北極和南極海冰範圍遠低於平均水平。在6月,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一天內冰雪融化達到20億噸。

如此一來,冰川加速融化形成的巨量淡水就會被注入到南極和北極海域。當淡水加速流入極地海洋之後,就會阻斷大洋的洋流,當大洋洋流被阻斷之後,靠近墨西哥灣和赤道附近的暖濕氣流就難以被吹向亞、歐的中高緯度地區。

同時,當淡水大量注入海洋之後,會帶來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導致地殼應力的劇烈變化,從而引發密集的地震。

北緯40度-50度中高緯度地區,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最主要的農作物輸出地區,中國雖說也是世界上的產糧大國,可一旦因氣候因素導致農作物出現大減產,結局就可以預料。

2、蟲害

沙漠蝗蟲、草原蝗蟲和秋行軍蟲已經爆發。

3月3日,中國官媒報導,中國工作組考察巴基斯坦蝗災區,山東省植保總站副站長王同偉說:「沙漠蝗蟲要比東亞飛蝗要大、要壯,我感覺它要比東亞飛蝗要凶猛些,昨天它還咬我。」

蟲害對農作物的損害速度甚至超過氣候的影響。

3、人禍

中國民眾一定要儲備食物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每年要進口超過1億噸的糧食,大豆進口量超過9,000萬噸。在氣候和蟲害的影響下,還有人禍因素起作用。

在2019年,中美貿易戰正酣,北京當局鼓勵農民種植大豆,並予以一定的補貼,導致農民一窩蜂的種植大豆而放棄其它農作物的耕種,直接影響今年的總體糧食供給。

 

(文章與視頻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天鈞政經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