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會8種語言11歲進哈佛 天才隕落的背後(組圖)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但教育的失誤,卻可能導致了一生的遺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也理解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待,今天這幾個故事的主人翁是天才中的天才,卻因為教育的失誤,導致了一生的遺憾。
(一)
大約在1910年,一位名叫鮑里斯·西迪斯(Boris Sidis)的哈佛心理學教授也在不餘遺力地宣揚自己培養孩子的方式方法。
很多人都說,他的兒子——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而他,正是這個天才傳奇的締造者。
1898年,小Sidis出生於美國波士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展露出了驚人的才智,被稱為20世紀初的神童。
他有多聰明呢?
2歲可以閱讀《紐約時報》;
4歲可以用希臘文閱讀《荷馬史詩》,以拉丁文閱讀《高盧戰爭》;
6歲自學解剖學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
8歲通過MIT的入學測試;可以熟練地使用英語、拉丁語、法語、德語、俄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以及亞美尼亞語。
並且在他11歲那年,正式進入哈佛大學,成為該校史上最年輕的學生之一,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天縱奇才」。
鮑里斯·席德斯是20世紀幼教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薩拉是名醫生,在當時,能夠獲得醫學學位的女性寥寥無幾。兩人都是烏克蘭猶太移民,由於政治和宗教迫害,他們逃離了烏克蘭,決定定居紐約。
Sidis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僅將鮑里斯和薩拉的基因結合起來就知道,他們的孩子一定天資聰穎,頭腦靈活,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要的,是一個天才!
鮑里斯認為,人腦和肌肉一樣,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震驚世人的天才型人物,夫婦倆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培養實驗」,為此妻子薩拉甚至辭去了醫學專業的工作,一心一意培養兒子。
他們將全家的積蓄都花在購買書籍、地圖,以及其他學習工具上,並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安排了滿滿噹噹的「早教課程」。
他們在Sidis的小床周圍掛滿了英文字母,並且不斷地在孩子身邊拼讀這些字母。緊接著,他們又用各類教科書代替了兒童玩具。於是,Sidis的整個幼兒生活都被各種各樣的幾何、地理,以及外語知識包圍了……
利用鮑里斯的創新心理學技術,Sidis被教導在幾個月內識別並讀出字母表中的字母。在6個月大的時候,他已經開始使用一些初級的詞彙。
根據鮑里斯的言論,早教的效果似乎卓有成效:「席德思在出生時只能說是一般聰明,但經過我的實驗後,他逐漸能夠自我學習,並對各類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整個嬰幼兒時期,Sidis都在獨自苦讀,他沒有可以交往的朋友;沒有單純娛樂的玩具;搞不懂同齡人的生活,更談不上享受童年的樂趣,很多時候,他都表現得過分沉著和壓抑,不像一個孩子。
與此同時,他的日常行為伴有嚴重的強迫症,例如:他無法容忍餐廳侍者哪怕是晚一分鐘的上菜,如果不小心遲了,他就會難受地雙腳亂蹬,並用叉子用力地敲打桌面,整個人寫滿了焦躁不安……
Sidis的父母對兒子的教育要求太高,遠遠超過了一個孩子所能接受的界限。小Sidis雖然智商超群,但在心理和情感上還是個孩子,無法融入周圍的環境。慢慢地,大家發現了這個天才兒童的不尋常,比如在不該笑的時候長久而怪異的痴笑,甚至因此被當作精神病患者送進醫院。
5年後,Sidis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然而他在哈佛的日子並不快樂。畢業那天,他看著聚集而來的記者,說:「我想要過上完美的生活,而實現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讓自己隱居,我討厭群眾。」
畢業之後,他決心告別過去,於是只選擇從事類似於體力活的工作,這種改變一部分源自於媒體對他的過分追逐,迫使他想要把自己封閉起來。
此後漫長的人生裡,他隱姓埋名,寫了許多書,其中就包括了一本多達1200頁的美國歷史。他的一生,至少使用了8個筆名,大部分書籍從來未被廣泛出版過,或者說,沒有人知道他到底默默無聞地進行了多少創作。
1944年7月的一個夏日,Sidis的房東發現他在波士頓的一間小公寓裡昏迷了,因為嚴重的中風,他在家中奄奄一息,而那之後,他再也沒有恢復知覺。死時一貧如洗。
(二)
魏永康,被叫做「東方神童」。
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完成初中課程,13歲就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成為碩博連讀研究生。
魏媽媽為了讓兒子全心全意的學習,二十幾年如一日,對他進行事無鉅細的照顧:每天早上把牙膏擠好,把要穿的衣服搭配好……
從小到大,魏永康沒有洗過一雙襪子,即使在17歲考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之前,他也是一邊看書,一邊讓母親餵飯……
正因如此,在離開了母親的照顧後,魏永康的生活完全失控,他無法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生活邋遢難以自理。而且,他的知識結構也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在他讀研三的那一年,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好在他回家之後,母親意識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誤,開始教導兒子為人處世等生活之道,魏永康又重新振作起來,不僅順利步入了社會,還擁有了美滿的家庭。
天才不懼高山,卻被土丘絆倒,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三)
對電競有瞭解的人,可能聽說過一個名字「小新」,2015年小新打上了LOL電信一區的王者,被稱為「王者少年」。
後來王思聰看上了這個孩子,簽約了熊貓TV,邀請他做了主播,月入3萬;
為了讓他專心做主播,家長沒有讓他繼續讀書;可是直播的熱度來的快去的也快。後來,隨著熊貓TV的破產,小新也徹底銷聲匿跡了。
我們無法瞭解小新父母的做法,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難道他們就沒想過孩子以後吃多大的虧嗎?
(四)
好萊塢著名童星德魯·巴裡摩爾(Drew Barrymore),因為參加電影成為家喻戶曉的童星。但是她並不喜歡這樣的成長痕跡,在10歲的時候就墮落成了一名癮君子。
她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了一句特別戳心的話:「我只是一個7歲的孩子,卻被期待做出29歲的成熟姿態。」
日劇《legal high》中男主角古美門說:童星,要麼是像玩偶一樣被大人操控、被鞭子追打的可悲的賺錢機器,要麼就是懂得察言觀色,頤指氣使的早熟毛孩。
無論哪種人生,都是可憐可嘆的,孩子的人生也堪憂啊!而正因為他們有不負責任的父母,「傷仲永」的故事隔了1000多年,依然在不斷的上演。
我們有很多家長,總是著眼於未來,未雨綢繆,仔細規劃,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當下與眼前,更忘了培養孩子承擔本應該由他自身責任的能力……
(五)
還記得那個在北京奧運會上穿紅色連衣裙的漂亮小女孩嗎?她叫林妙可,當時9歲。
不說歌聲,單單是她名利可愛的外貌、毫不怯場的姿態、活潑靈動的表現力,當時有誰不認為她前途不可限量呢?然而,事情的發展走向並不是這樣的……
林妙可走紅之後,影視劇、廣告等拍攝的邀約如雪片般飛來,她媽媽擔起了她的經紀人,幾乎來者不拒。
而迎接她的是什麼呢?最近一次的大曝光,是她在參加藝考的時候,先是被多所院校拒之門外,然後又因為搖頭接受採訪而被大家排斥。
所以,好的父母應該把孩子的天賦當作一件禮物去珍藏,交給時間去醞釀,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活出自己的閃光點,用自信的目光朝著前路前行,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願世間再無「傷仲永」,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活出自己應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