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精要觀眸(圖)


識人至要在於眼目。(圖片來源:靈匣網)

晚清軍事家曾國藩,善用人才,雖貴為湘軍統帥,選兵用將都得一一親身挑選,並留下「冰鑑」一書傳世;以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七個面向識人觀相,該書第一章開頭同樣以「一身精神,具乎兩目」,明言識人至要在於觀眸。

神妙難言畫龍點睛

話說南北朝的首席畫家張僧繇畫藝精湛,南梁武帝常命他畫佛寺。一回他在金陵安樂寺畫了四條白龍,卻遲遲不肯畫上眼睛;逢人問起,張僧繇便說一旦畫上眼睛,白龍就會飛走,世人無不視其為無稽之談。三推四請之下,張僧繇最終還是為白龍畫上眼睛,不料,忽見雷電交加,畫壁瞬間崩壞,只見兩條白龍騰空而起,乘雲往天空中飛去,壁上徒留未畫上眼睛的兩條白龍;這是流傳千古「畫龍點睛」的歷史故事,卻也道出中國神傳文化的玄妙深意。

臨摹人物最難的莫過於傳神,張僧繇是前梁吳地人(今蘇州),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他擅長畫人物,梁武帝思念封地在外的數名皇子,就命張僧繇到各封地為諸皇子一一臨摹寫生,不論樣貌、氣宇神色,果然栩栩如生;梁武帝每每見到張僧繇的皇子畫像就如皇子本人在前。

古人辨察人物,不是三圍尺寸,也不是小臉當道,有一套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論體系;陰陽無私生萬物,乃至於天地之靈─人,於是人的形貌善惡也蘊含著天理,福與禍可見。此外,古人觀的形貌不只是面相、骨相、行走等有形的外部特徵,顯露於外卻難以言表的氣宇、風骨、胸襟等無所不觀;其中又以人的雙目為要。擅長寫真的一代畫師張僧繇,自是有其捕捉神韻的精妙畫藝。

識人至要在於眼目

孔子在《論語・為政》言及識人的基本步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一語道破識人的要點在於,先是觀察一個人的行事作風,再觀察他的動機與行事後的心境。

那麼心境如何看?孟子《離婁上》:「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言識人以觀眸最為精準,明眸清亮必是正人君子,雙目暗淡無神者胸無正道;聽其言、觀其神目,心思難掩。

自古,識人而用是帝王的必修課,統御治理國家的基本素養,最初相書僅限於宮廷秘傳;清乾隆三十八年開始編纂,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就收錄了遼‧王樸所著之《太清神鑒》一書,其序言「是以古之賢聖察其人則觀其形,觀其形則知其性,知其性則盡知其心,盡知其心則知其道,觀形則善惡分,識性則吉凶顯著。」直言觀人形貌就能知其心性、明辨道義,人之禍福吉凶也就隨之而來。

然而,面相學直至近代才在民間廣為流傳。晚清軍事家曾國藩,善用人才,雖貴為湘軍統帥,選兵用將都得一一親身挑選,並留下「冰鑑」一書傳世;以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七個面向識人觀相,該書第一章開頭同樣以「一身精神,具乎兩目」,明言識人至要在於觀眸。

今人為趨吉避凶看相整形,循古人之道不必破費、不傷皮肉;心善行善、相隨心轉,凡胸有正氣者,福必悠深,何須遠求?

 

本文留言

作者曉淨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