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北京對中共肺炎的失控看「達克效應」(圖)

 2020-02-03 18: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從北京對中共肺炎(又稱冠狀病毒、 2019-nCoV)的失控看「達克效應」。
從北京對中共肺炎(又稱冠狀病毒、 2019-nCoV)的失控看「達克效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搖大擺地搶劫了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當他被捕後,看著監控錄像突然難以置信地說:「可我臉上抹了檸檬汁啊!」

原來,有人曾告訴他,只要把檸檬汁塗在臉上,就能隱身。對此,他深信不疑。

這種思維對我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請別罵他「傻瓜」,他可能會覺得很委屈,或者還會理直氣壯地反駁你。

你還別笑,因為這不是笑話,而是個真實存在的心理現象。也並非極端少數,反而無處不在。

1999年,兩位心理學家Dunning和Kruger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

他們做過四個實驗,結果震驚地發現:缺乏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又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

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但「搞笑諾貝爾獎」除了搞笑之外,還有它正經的一面!因為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們的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這一現象其實深思後也讓人不寒而憟,因為很多人也許都在高估自己還不自知。

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

有的人只是對一兩個詞一知半解,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
有的人只是對一兩個詞一知半解,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

記者隨機採訪了兩個女孩,問:「你們覺得Doctor Shlomo樂隊怎麼樣?」

「是我最喜歡的樂隊!」「沒錯,今年特別火紅!」

但是,這個樂隊名是記者編出來的,取名自一部百老匯歌劇——但其實這個樂隊根本不存在。

「去參加音樂節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驕傲,即使他們其實並不真正瞭解新的內容是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達克效應」,生活中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彷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

要麼一臉懵地崇拜,要麼鄙視他人。但換個角度想,他大概就是個自以為是的嘴炮。

有的人只是對一兩個詞一知半解,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

這種人,在知識洪流的「尾氣」裡中毒太深,出現幻覺了。

宋朝有一個叫鐘弱翁的縣令寫得一手爛書法,卻自認為很好。

他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要對一些名牌匾額上的題字進行肆意批評,並想方設法讓自己重寫。

一天,他看到一個寺廟閣樓的題匾上有「定惠之閣」四個大字,但是落款處的人名被灰塵掩蓋,看不太清。

他又是一頓批駁,叫人把匾額摘下來,讓自己重新賜字。

礙於他縣令的身份,即使僚屬和僧侶們都覺得那題字寫得很好也不敢違抗。

然而,擦去灰塵後發現,落款赫然寫著一代書法大家顏真卿的名字。

鐘弱翁尷尬了一會兒,又對僚屬們說:「這麼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所以有時候,對於一些自信十足的腦殘,又無從指責時,靜靜看著就好——這些人早晚會被狠狠打臉的。

只是,這次付出的代價也真的太大了,而且還看不到結束的盡頭……

責任編輯: 察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