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情到敵對——美中關係175年(圖)
任燕京大學首任校長的司徒雷登(左二),1946年7月成為當時美國駐華大使。(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看中國2019年12月25日訊】1844年12月美中籤署「望廈條約」,作為美中關係起點,到現在剛好175年。175年來,美國對中國從同情演變到敵對,所料不及,說明瞭這個世界真的變化太快。
12月8日中國突然下令,將全國屬於美國製造的電腦,限定時間移除,並且禁止美國商會會長進入澳門,以及駁回美國航母停泊香港的申請,美中關係突然陷入緊張。但是12日,兩國表示第1階段貿易談判協議已經簽署,美中關係忽冷忽熱,讓全世界一片混亂,全球媒體對未來經濟展望相當悲觀。倒是臺灣紅色媒體開始帶風向,表示美中關係要好了,指責臺灣站錯邊,企圖影響選情。美中第1階段貿易協議僅僅是關稅暫停,其他科技戰、間諜戰、金融戰打得更火熱,說美中會恢復和好,根本是睜眼說瞎話。
中共先強硬,當然是對美國很快時間通過「香港民主人權法」以及新疆和西藏人權法,所做的反應,加上貿易戰爭纏鬥,已經使中國經濟受到重創,美中未來關係,實在無法樂觀。但是,先強硬隨後軟化,是中國一向戰略方式,顯示中國有必須妥協的壓力,而夾在美中之間的臺灣,未來的動向也更令人關切。
晚清時代,中國被西方國家分食,國家淪落悲情,至今仍然是中國民族主義盛行主因。但是把二戰崛起的美國,視為首要敵人,則是紅色中國戰略的錯誤,以至於在1951年韓戰爆發後,中共開始透過洗腦教育,向全國灌輸「邪惡美帝」的觀念,這種一股腦,仇視美國的意識形態,至今仍然無法破除,埋下美中交惡的歷史因素。客觀來論,美國對中國恩多於恨,或者說,在中國最倒楣的帝國末期,美國是唯一對中國伸出援手的國家。即便在1901年,義和拳作亂引發八國聯軍攻進北京,以及隨後的「庚子賠款」,美國雖然也是索賠國家,但是美國並沒有把這些賠款做為己用,反而用來籌設中國年輕學生赴美留學,為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保留了力量。認真來說,也是恩大於怨。以至於民國以後,當紅色共黨革命在中國翻騰的時候,美國政府仍然有不少人對共產黨表示同情,如同一戰之後,威爾遜總統同情蘇聯共產革命一樣。
美對中恩多於仇
回顧這段歷史,必須從更早的晚清時代說起。1842年中英爆發第1次鴉片戰爭,一個外強中乾的中國真實面貌,暴露在世人眼前。沿海一帶很多無法生活的中國人,搭上美國淘金熱,第一次來到美國打工——俗稱「豬仔」,這些人受聘在加州的河川,從沙中找尋黃金。20年後,越聚越多的華工,已經威脅到歐洲移民的生計。1865年,舊金山碼頭發生第一起洋人毆打華工案件,美國這個多元種族社會,黑暗中正在醞釀一股排華風暴,加上1870年美國經濟蕭條,排華案件增多,當然社會上也有另一股同情華人的力量。1871,美國紐約「哈潑雜誌」刊登一幅漫畫,一群帶著西部拓荒帽、穿著牛仔褲的壯漢,手上持槍或刀,對著一位躲在牆角下綁著長辮子的中國人怒罵威脅,旁邊站著一位金髮西方女性護衛著這位中國人,女人對著這群壯漢說:「請你們放手吧,這裡是人人平等的國家。」漫畫的旁白是「哥倫比亞小姐」,意思就是自由女神的象徵。
根據統計,從1842年到1882年,40年來中國來美國的移民工來到30萬人,從西部鐵路開發到洗衣場,幾乎都可以看到華工的身影,多數華工可以耐勞,不休息,工作認真,已經變成歐洲移民工威脅。於是,各地開始有打擊華工法令出現,例如:1852年加州通過「外國礦工加稅法」,對華工加稅;1854年,加州法院頒布「華人不准作證法」;1870年,舊金山政府通過「路邊不准挑擔法」。這些法令有很高針對性,但是如此惡劣的風氣下,仍出現一股溫暖。1868年,國會通過「柏令建條約」,這個條約的推動者就是柏令建(BRINGGAME),柏令建在1862年擔任美國駐中國大使,他剛到中國,就對這個被西方壓迫的國家人民深表同情,並且用自己的力量組織一個西方大使俱樂部,希望大使館應該用善意對待中國官員和人民。1867年柏令建卸任後,轉變身份,變成中國外交部對西方國家的聯絡人。1868年,柏令建推動下,所謂「柏令建條約」終於通過,根據這個條約,美中之間關係必須維持平等互惠,美國尊重中國領土管轄權,美中兩國雙方同意給予對方港口和航行權利,兩國人民宗教信仰不受迫害,兩國人民有遷移居住自由。這個條約簽約後,中國移民工進入美國來到最高峰。
排華法案傷害華工
1872年,第一批中國到美國的留學生抵達美國,一共有30位15歲以下少年。但是,好景只有10年,1882年,美國總統阿倫亞瑟在眾多壓力下通過「排華法案」,法案剛通過,華工很快降到零,排華法案對華工移民傷害巨大。根據當時說法,國會議員認為西部大開發鐵路已經完成;第2,華工有特殊信仰,無法接受基督教模式生活;第3,華工的工作,已經排擠歐洲移民的就業機會。排華法案基於三大理由通過,結果這個法案到1943年,才被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廢止。
回頭來看,對華人最友善的柏令建條約,談到這個條約的推動者柏令建,這裡必須先談到一位柏令建好友馬克吐溫,這位美國文豪才是真正的親中派大將。1867年,柏令建卸下美國駐中國大使任務時,曾經向華府推薦由馬克吐溫接任,但是馬克吐溫拒絕了,可見這兩人交情匪淺。馬克吐溫仍然喜歡他的記者工作,馬克吐溫曾經當過很長時間記者,在夏威夷旅行時和柏令建熟識,馬克吐溫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好笑的一件事就是,白種人自認,比起其他種族而言,白人比較不野蠻。」馬克吐溫在日記中,寫下他對中國人的評價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和平、安靜、溫和、勤勞的民族,他們尊敬自己的祖先,這是很好的美德。」——詳見鄧樹楨所寫《馬克吐溫的中國情結》。
馬克吐溫任職「舊金山紀事報」時,曾目睹白人欺負中國人的場面,白人放狗咬華人,甚至小孩子也無緣無故欺負華人,白人警察處理這類案件,也充滿偏見。他把這些故事,寫在他的專欄,替華人仗義執言,這些文章也影響他的好朋友柏令建,因此埋下推動親華條約的動機。1868年柏令建條約通過後,柏令建到紐約會晤馬克吐溫,當時馬克吐溫在「紐約論壇報」任職,馬克吐溫替柏令建安排一場演講,並且以專欄寫了一篇評論,題為「與中國的條約」。馬克吐溫說:「這個條約通過,提升華人的地位,讓中國人擁有人權,那些放狗咬人的白人或丟石頭的惡人,將無法再用這種侮辱人的方法當作消遣。」
華工在美國的血淚故事太多,是否因為這個條約受益,實在很難記錄。但是美國對中國人態度,近幾十年來,也隨著政治情勢改變。
1949年,美國居中調停國共內戰失敗,美國大使館仍然留在南京,最後一刻嘗試和紅色中國建交,可惜無功而退,從此美國就夾在「兩個中國」的矛盾中。1979年美中恢復邦交,結束25年冷戰,美國一廂情願以為可以扶持中國經濟發展,把中國導向自由民主國家,40年後的今天也宣告失敗。今天,美國川普(特朗普)總統一反「姑息主義」,對中國宣布貿易戰爭,於是美國從姑息、忍讓走向敵對,美國民間對中國的惡感也來到60%。很顯然,問題並不來自美國,而是來自中國的戰略。
回顧這一段漫長的歷史,美國認為中國恩將仇報,中國認為美國是打壓中國崛起的殺手,雙方認知已經南轅北轍,無法回到同一條主軸。所以就算美中籤下第一階段協議,希望把貿易戰爭停止下來,恐怕也不太可能讓陷入谷底的中國經濟復元,離開中國的資金和外商,也不可能很快回來,中國面臨更大的內部穩定問題。但是一切問題的起源都是美中關係,證明了紅色中國可以收買一部分美國人,卻無法收買全部美國人,可以說,中國的成敗,真正問題都在於美中關係的變化。簡單說,習近平的強國崛起冒犯了美國,替自己挖了墳墓。
(文章由《民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