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年懸棺」如何被放到懸崖峭壁上(視頻)
古人是如何將棺木放置在懸崖峭壁上的,至今說法不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人非常重視喪葬儀式,對親人的遺體都會妥當安置。一般的葬式為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但在古代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葬法——懸棺葬。
在江西貴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慶忠縣臥馬函、重慶奉節縣夔峽、四川珙縣麻塘壩螃蟹溪山崖等地,都發現了大批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古代懸棺。
懸棺葬是古時中國南方的喪葬習俗,人們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將逝者連同其棺木高高地懸掛在懸崖半腰的位置。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棺木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山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棺木。
那麼,古人何以選擇這樣一種特殊的葬法呢?古書中有「以先墜者為吉」的說法,就是希望棺木墜落到江河中,隨水漂流而去,所以把懸棺安置在江河沿岸的峭壁上。有人認為,是古人為了保護屍體不被野獸吃掉;也有人認為,只有受人崇拜的英雄或君主才能懸棺而葬。
古人在懸崖峭壁上放置棺木的方法
見過懸棺的人,都很好奇這些棺木何以千年不朽?而古人又是如何在懸崖峭壁上放置棺木的。就算是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尚且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別提古代了。
再者,這些棺木大的有一千多斤重,小的也有三百多斤。隻身一人攀爬懸崖尚且困難,更別說還要將千百斤重的棺木放上去。到底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引發了種種猜測。
對此,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是鑿路將棺材搬上去,然後再將路毀掉;第二種認為是趁漲水時將棺材送上去;最後一種觀點,是用木製絞車、繩索、定向滑輪等工具,把棺材吊進去。
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及江西等地的專家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美國學者合作,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在江西貴溪仙岩把一具重約150公斤的棺材吊進了一個離上清河水面約20多米的懸崖洞中。
新聞媒體和有關學術刊物曾競相報導並發表論文,聲稱此舉「重現了2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從而「解開了中國懸棺這一千古之謎」。然而,有論者指出,由於脫離了古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關古人採用與絞車、滑輪類似的提舉技術的說法,其實是缺乏有力證據的,所以要說已經解開了這一千古之謎,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至於懸棺何以千年不朽,據考證其用料都不一般。這些棺木一般選用木質上乘的楠木,其抗腐蝕性很好,,生長周期長,做成棺木埋入地下百年不腐。雖然如此,要達到千年不朽依然是不可思議的。
因此,懸棺是如何放置在懸崖峭壁上的,以及它何以千年不朽的課題,千百年來仍是個謎,有待科學家們繼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