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中國的「新中產」為何愛借錢?(圖)

【看中國2019年12月2日訊】年輕人越來越習慣借錢,習慣地理所當然;人們痛惜年輕人愛借錢,也痛惜地理所當然。人們講,是消費主義誤導了年輕人,是網路貸款毀壞了年輕人。可年輕人,因為年輕,就這麼容易被誤導、被毀壞嗎?如果年輕人是被誤導了、被毀壞了,是否監管強力糾偏後,消費金融行業的美好前景就要歇菜了?

中國號稱有4億中產,4億30歲以下的年輕人,這兩個4億,是中國之所以為經濟大國的最大底氣,更是消費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根本依托。新中產、年輕人為何愛借錢?在刻板印象裡,我們歸結為衝動和不理性,但這只是一種想當然,年輕並不是魯莽的代名詞。我們要發掘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以此來更好地理解他們,更好地理解行業未來的發展。

這代年輕人不一樣

借錢的本質是「花未來的錢、辦今天的事」,在我們老祖宗的觀念裡,也可稱之為寅吃卯糧。寅吃卯糧,「今年吃明年的糧,明年無糧可吃」,是個負面信號非常強烈的詞彙。

傳統文化不鼓勵寅吃卯糧,自然也不認為借錢消費值得提倡。何以如此呢?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戰亂、飢荒連綿不斷,深深融入我們祖先的記憶裡,成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最典型的是我們的飲食文化,花鳥魚蟲什麼都能搬上餐桌,一塊豬肉更是衍生出無數吃法,是閑的嗎?是餓的。

我們都知道杜甫有句千古名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凍死骨」這三個字裡,不僅有路旁的餓殍,更有杜甫的幼子,就在同一首詩裡,杜甫寫道「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對飢餓的恐懼一直在我們文化血液裡流淌,於是,越是對未來缺乏安全感,越是追求穩定和保障。

想一想,中國的家長為何如此注重教育。不僅自己費盡心力,連孩子也不得休息,千辛萬苦、一切都割捨,只為考個好大學。因為考個好大學,才能找個穩定工作,工作穩定了,家長才放心了。一如美國學者傅高義在《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中總結的:「對城市居民來說,在一個大公司工作帶來的安全感,有些類似於土地與地方社區的歸屬感帶給農民的安全感——能夠提供他所需要的保障。」

在這種文化的浸染下,誰又敢放心大膽地借錢消費、寅吃卯糧呢?

不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物質供給的持續豐富,總歸在一點一滴消減我們的飢餓感、提升我們的安全感。拿70後、80後、90後來說,一代比一代生活富足,一代比一代思想解放,一代比一代敢於直面不確定性。就拿公務員考試來說,70後和80後熱衷追逐的國考,到了90後這裡,便開始急速降溫。數據上看,2014年,也就是最年長的90後碩士畢業的第一年,公務員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就開始顯著下滑。

以考試人數/招錄人數來衡量國考熱度,2015-2018年,國考熱度跌入歷史低谷(2019年的回升或與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有關),背後反映了年輕人的心態變化——不再盲目追求保障與安定,更願意擁抱變化的人生。

這種心態,源於對未來生活的一種自信,換個角度看,這種自信也讓年輕人敢於把債務扛在肩上。

日益提升的安全感

當然,自信不是憑空而來,自信背後是日益提升的安全感。

一是長達幾十年的經濟持續高增長,消解了年輕人的物質焦慮。童年時期富足而幸福的生活體驗,讓90後對物質和享受有了不同的感受。同時,伴隨著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經濟持續高增長,也培養了他們的文化自豪感、對社會的認同感。新一代年輕人對周遭和未來均充滿自信,對物質的憂慮幾近消失。

人類是個奇怪的生物,不會滿足,衣食無憂後,便開始追問生活和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當然不止於囤積財富,此時,勤勉工作、儲蓄理財等生存模式下的優點不再被奉為圭臬,年輕人開始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開始追逐多樣人生。

當年輕人可以輕鬆看待物質、看待收入和儲蓄時,也自然可以輕鬆看待借貸。借貸不再是未來某日終將把人壓垮的洪水猛獸,只不過是能更好地滿足當下需求的金融工具。70後、80後畏懼觸碰的工具,到了這一代手裡,已經不是問題,需要用時,用就是了。

二是成功路徑日益多元化,年輕人敢於擁抱不確定性。經濟快速增長,行業加速更迭,新模式、新產業層出不窮,階層躍遷路徑日益多元化。年輕人依舊渴望成功,但衡量成功的標準卻不再是約定俗成的那把尺子。

以高考來說,千軍萬馬仍在擠獨木橋,但那些被擠下來的,有了更多選擇;985的學歷依舊重要,但沒有名校的光環,依舊有很多路通往有意義的人生。當成功可以自定義,對失敗的容忍度也大幅提升。這個時候,年輕人更容易自我認同,更敢於面對借貸背後的不確定性。

三是有恆產者有恆心,房子帶來終極安全感。房價持續上漲,讓70後身家倍增,讓80後負重前行,讓90後輕鬆上陣。70後,要麼福利分房,要麼早早上車,一路享受上漲福利;80後們,只能六個錢包(男方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三個錢包+女方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三個錢包)湊錢買房;90後尤其是00後(70後的孩子),身上則背著六套房。

有房產傍身,驅動年輕人拚命工作的理由,不再靠壓力要看興趣。年輕人不再強求工作的穩定性,跳槽成了家常便飯,不想幹了就裸辭旅行,大不了回家「啃老」,小康生活總不是問題。這個時候,借錢消費,哪還有什麼心理障礙呢?

日益改變的金錢觀

物質的充裕,一定程度上還在重塑年輕人的金錢觀。在商品社會大潮中,我們擔心被金錢奴役,實際上,很多人也的確被金錢奴役。而當年輕人擺脫了物質的困窘後,開始重新看待金錢的意義,培育起更為健康的金錢觀。


金錢觀的改變正在重塑年輕人的生活(圖片來源:Tinnakorn/Adobe Stock)

金錢不再是目的本身,金錢越來越像工具,為美好生活服務的工具。既然是工具,便不必視之為神秘,用之即來、揮之即去——需要的時候就用,自己的也好,借的也罷;不需要的時候,可以存起來,也願意慷慨借人。

年輕人金錢觀的改變,「月光」大概是最顯著的標誌。之所以把錢花光,不宜再簡單地理解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缺乏規劃、得過且過,而是金錢的保障意味在下降,開始更多地表現為資源聚散的載體——人們開始更多地看重金錢流轉帶來的資源分配效應,而非金錢本身。

另外,僅就借貸而言,仍有一些借款人是「套路貸」和過度貸款的受害者,但也不必否認,大多數年輕人正擁有更好的借貸觀。

(1)擁抱免息債務

在統計口徑裡,賬單期內的免息負債也算負債;在很多金融消費者眼裡,免息負債是不算負債的,每多借一分,便覺多佔一分便宜。據尼爾森近期發布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基於3000個樣本的在線調研)數據,49%的借款人都會選擇在免息期內還清貸款。而從信用卡數據看,通常付息循環貸款的佔比在25%以下,約75%的持卡人會在賬單到期日全額還款,以避免支付利息。

花唄、任性付等帶有免息期的消費貸產品越來越受歡迎, 6期免息券、12期免息券愈發成為電商平臺促進銷售的營銷武器,……大多數金融消費者,一直都很精明。

(2)借錢投資未來,借得其所

分析借貸結構,我們能欣喜地發現,借錢消費的人很多,借錢充電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典型的是教育分期,雖然暴露出不少問題,但就廣泛情況來看,教育貸款在助力年輕人進步成長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就國內的勞動力供給結構看,我們常討論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其實商業模式日新月異,學校教育也很難不與實際脫節。

這種背景下,第三方培訓機構儼然崛起為朝陽產業,而追求上進的年輕人,從金融機構籌措學費,投入自己的週末為自己充電。在這個過程中,借錢轉化為一種自我投資。

另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借錢做小生意。微商也罷,小店也罷,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我想,這就是普惠貸款應有的意義。

辯證看待高負債

當然,也無需諱言部分年輕人的高負債。如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2019年6月份所言,「我國一些城市的住戶部門槓桿率急速攀升,相當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負債率達到難以持續的水平。」

剖析原因,從個案角度看,非常複雜。如一些人是因為貸款買房,連首付都是東湊西借,每月還款現金流超過工資,壓力山大;一些人被不良嗜好拖下水,很多人年輕人因博彩陷入借借借的困局,總想著翻本,卻越陷越深;一些人則是被套路貸、超利貸所累,債務滾雪球,壓力越來越大;還有一些人,可能純粹是生意失敗,現金流斷裂,背上了百萬負債;也有一些人,鐵了心做老賴,借一筆是一筆,借錢成了收入來源;……

從行業角度看,個人信息保護不健全、從業機構魚龍混雜也是重要原因,甚至不乏個別機構明知申請人無力還款,仍痛快放貸,想通過暴力催收榨取借款人背後的家庭資源。

我們還可從社會文化角度挖一些原因。年輕人固然不再為物質焦慮,但當物質失去了作為目標的吸引力,普適性的新目標又未出現時,空虛就會趁虛而入。一些人陷入迷茫,一些人隨波逐流,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貸款成為一些人填補空虛的工具,既迎來了自己的繁榮,也培育了自身的反動。以校園貸為例進行說明。當前的教育體制下,人們一生中的大部分競爭被壓縮至初高中階段,緊繃生活十幾年,一旦進入大學,高考指揮棒消失了,很多年輕人失去生活重心,輕易被消費主義、追星文化、網路遊戲等新潮流俘獲。在這樣的環境下,現金貸走入校園,俘獲了大學生的心,很多人從借貸走到過度借貸,反受其害。是缺乏自製力嗎?可能是缺乏目標。

總之,過度負債的背後,對應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監管、行業、社會、輿論、經偵甚至教育體系綜合發揮合力。

當前,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好的跡象,如大數據清查、催收嚴監管、非法放貸入刑、從業機構整治等等。事情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反過來,也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給未來一點信心

歷史上,經濟危機大多都是債務危機。債務高到難以為繼時,經濟體會喪失活力,唯有通過崩盤來完成新陳代謝——企業以破產為代價,把舊有的債務一筆勾銷,新的企業湧現出來,輕裝上陣,經濟體再次走向繁榮。

企業可以破產,個人怎麼辦呢?背著巨大的債務過一生,想想都壓力山大,不得不讓我們心生警惕。其實,也不必悲觀。在非法放貸入刑的背景下,非法放貸產生的債務自然不受法律保護,不能對債務人構成實質性壓力;持牌機構在嚴監管下,也在調整放貸策略,收斂過度放貸傾向,這部分債務可慢慢消化,大不了,還有個人破產作為最後的保障。

消費貸款是受監管業務,我們要相信監管機構有的是辦法來消除風險隱患。嚴監管,站在金融機構視角,是讓行業從無序走向有序;站在借款人視角,則在幫助借款人剝離超負荷債務,讓年輕人再次輕裝上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薛洪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