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問題決定2020年中國經濟向何處去(圖)
市場普遍預期,中國央行的降息週期確認啟動了。(圖片來源:SeanPavonePhoto/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1月27日訊】2019年,過去十年中最壞的一年,但也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現在,它僅剩不到40天的時間。形勢正在起變化。11月,中國央行的操作成為了市場最大的亮點,市場普遍預期,中國央行的降息週期確認啟動了。但豬肉漲價真的不要緊嗎?
近兩週,連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政策也出現了放鬆操作,讓人不免臆想: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樓市2020年會迎來小陽春嗎?
11月22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修訂後的2018年GDP為919,281億元,比初步核定數增加了18,972億元,增幅為2.1%。明年不再有「保六」的壓力時,還會有強刺激嗎?
宏觀調控是一盤大棋,這些事情會如何相互作用和牽制?
隨著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靠近,矛盾、博弈的信號越來越密集,市場的聲音、年末的經濟金融數據,無不在影響著高層對經濟形勢的研判、對明年政策重心的部署。
現在,這盤大棋局上還留著三大問題,它們也會是影響2020年經濟政策總基調的最關鍵問題。
第一大問題:為什麼豬肉那麼貴,央行還要降息?
11月,中國央行三度出手「降息」,這個超預期結果算是給市場吃下了定心丸。但在豬肉漲價的現實之下、在「不搞大水漫灌」的承諾面前,寬鬆之路會怎麼走?
10月生豬價格環比飆漲了20%,帶動CPI一舉破三、猛躥至3.8%的高位。CPI破4只有一步之遙,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但仔豬出欄需要至少半年時間,母豬從補欄到增加供應則需要18個月的時間,所以未來供應形勢還是比較緊張的,農業部認為,「市場供應明顯增加可能還要到明年下半年」。因此,豬價究竟是不是漲到頭了,似乎也不好說。
誠如大家所見,豬價在11月的回落幫助央行做出了降息的選擇——在「防通脹」和「穩增長」兩個目標面前,央行更看重後者。10月份經濟、金融數據超預期持續下行,透露出更大的隱憂。
11月22日,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稱:「豬肉問題只是時間問題,看用多長的時間來解決而已。」
但豬價帶來的結構性通脹並非沒有壓力。這一牽制一日沒有解除,央行一天無法走出進退維谷的困境。央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裡,新增了「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的表述,對目前豬肉帶來的結構性通脹也有所預警:「要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
也就是說,一旦通脹外溢到其他物品,即便豬肉價格降下來了,通脹也不會跟著消失。通脹的預期會改變企業、消費者的行為。治理通脹是麻煩事,在經濟下行期不可能打下總需求來防通脹。但不治理,就會約束後面擴大總需求的政策。
第二大問題:為什麼最近「房地產放鬆」的傳言越來越密集?
中國央行做出降息的動作之後,實體還沒動,樓市的心先動了。在過去兩週裡,深圳的豪宅稅、上海臨港的人才政策、廣州的限購政策微調、北京吹風調整普宅標準,再加上影響房貸利率的五年期LPR下調5個基點……在下跌通道中掙扎的樓市已經蠢蠢欲動。
現在,市場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在融資渠道收緊的情況下,房地產的投資增速仍然比去年高,是今年穩增長的意外功臣。如果再收緊調控,一旦房地產投資的韌性走到臨界點,就會影響投資增速。這種觀點傾向於依靠房地產韌性的臨界點來預期寬鬆的到來。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只有房地產的韌性走到臨界點,將韌性變軟了,經濟機制才能慢慢糾偏,掙錢的機會也才能回到製造業中。說到底,在這場大國博弈中,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是「世界工廠」,而不是「房地產」。
未來,房地產政策的走向如何呢?
11月22日,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在發言中表明:中國的逆週期調節政策還有空間,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房地產政策。
在2018年GDP修訂之後,中泰證券指出,如果按2019年GDP增長6.1%測算,2020年增速只需略超5.6%,就可以實現GDP翻一番的目標。
這意味著什麼?2020年中國經濟不會有保六的壓力。那麼,此前「保六」邏輯下推導出的刺激政策、樓市放鬆,還會有嗎?去房地產化的決心,先別提前低估。
信號是矛盾複雜的。
第三大問題:為什麼「放水」副作用那麼大,中國不選別的路走?
過去十幾年裡,中國人對「放水」一詞的記憶,實在不太美好。上一次內外風險互相碰撞、給經濟造成多重挑戰時,中國啟動了四萬億的財政刺激計畫,積極財政和寬鬆貨幣的政策組合,帶來了超預期的放水效果,中國GDP增速也從2009年一季度的歷史低點6.4%迅速躥升至一年後的12.2%。
但用力過猛的調控在隨後幾年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效果,投資過熱、土地財政、地方隱性債務、通脹高企、房價飆漲……
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為了消化天量的房地產庫存,中國又來了一輪前所未有的全國性貨幣化棚改,導致房價從一二線到三四線輪動上漲。到今天,中國經濟還在消化上一輪放水帶來的效應中艱難轉型,費盡方法糾偏經濟的脫實向虛。
那麼,在這輪經濟下行週期裡,中國能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嗎?
但是,牽馬到河易,強馬飲水難。政策堵得住錢向房地產輸送的渠道,卻無法完全左右錢的流動,要讓社會資金自動投入到利潤越來越薄的實體經濟中,談何容易。
在穩增長的壓力面前,單靠貨幣政策發力顯然還不夠,央行智囊盛松成已經幾度公開發言指出,財政應該擔當更重要的角色。在最近一次採訪中,他表示:「目前首當其衝的是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例如提前發行地方政府債,以支持基建項目開工,當然找到合理的項目也是前提。此外,減稅降費也應持續。」
所以,這究竟是什麼信號,各位可以自行意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