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諸葛亮概述
諸葛亮(18l-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早孤,隨叔父至荊州,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壠畝,留意時局,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
經劉備三顧茅廬,才出為輔佐,在《隆中對》(或稱《草廬對》)中,為劉備剖析時局,提出鼎足三分的方略,即「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與北方曹操抗衡。時年二十七歲,為蜀國劉備最重要的謀士。
建安十三年秋,漢丞相曹操帶兵南下,攻取荊州。劉備敗走,形勢危急,諸葛亮自請出使江東,說服孫權,建立孫劉聯盟.,協力拒曹。於赤壁(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大敗曹軍,奠定三國鼎立之局。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請,入益州(治在今四川成都).以拒張魯。亮留鎮荊州.十九年,亮入蜀助備,攻佔成都,任軍師將軍。備出征,亮常鎮守成都,提供充足的軍糧和兵源,二十六年(221),亮等勸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為丞相。
蜀章武三年(223),劉備伐吳失敗,病死。亮受遺詔,輔佐後主劉禪。禪即位,封亮為武鄉侯,以丞相兼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皆決於亮。
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竭誠竭智,治蜀十二年,措置得宜。首先恢復蜀吳聯盟,解除東顧之憂,以專心整肅內部及北拒曹魏。注意發展蜀漢經濟,重農務本,興修水利,推行屯田。針對劉璋治蜀法令弛壞的積弊,與法正等人,共製《蜀科》,修明怯令,執法公允,賞罰必信。於建興三年(225),親征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夷人叛亂,以攻心為主,七擒七縱,降服當地豪酋
孟獲。平定之後,選用當地人或少數族首領為官吏,治理南中,安定當地民心.既穩定蜀國後方形勢,又可取南中財賦,以贍國用。以興復漢室為己任,鑒於蜀漢國小力弱,勁兵驍將日多衰亡,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六次出師,北伐曹魏。
建興十二年,第六次出兵,與司馬懿對峙於渭水之濱,相持百餘日.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斜谷口西側)軍營。遺命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一生忠誠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以權謀私利,曾上表後主,自言:「(臣家裡)成都有桑八百株,簿田十五頃。子弟農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未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及卒,實如其所言。蜀漢人民深為悼念,百姓巷祭,戍夷野祀,哭聲震天。」謚曰:忠武侯。
諸葛亮長於巧思,曾經改造連弩,一弩可俱發十矢;造「木牛流馬」,以供山地運輸;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今有《諸葛亮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