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五種水果對應人體五臟?典故妙趣多!(組圖)
「李杏桃栗棗」對應五臟 五果典故妙趣橫生
「藥王」孫思邈認為桃是「肺之果」,患有肺病的人適宜多食。桃子有藥用食用之效,桃木還有辟邪之功。
尋常的李、杏、桃、栗、棗這五果,據傳均是來源於仙界之物。它們像是落入凡間的使者,無怨無悔地養護著人們的身體。這五果對應著五行「木火金水土」,五味「酸苦辛鹹甘」與五臟「肝心肺腎脾」。五果功效不僅卓越,相關典故也妙趣橫生。如:羯鼓催花、河東飯、讓棗推梨、杏壇……字裡行間傳遞著華夏先民的足跡。
1.李
根據《爾雅翼》記載:「李,木之多子者,故从(*從)子,亦南方之果也,火者木之子(*南方對應火,木生火),故名」。這裡的南方指地理上的南方。
「李」稱為「木子」還有一種解釋,大明醫家李時珍引據《素問》解釋道,原來李的酸味屬於肝,五行中屬「木」。按照五行原理,東方對應木,對應肝,因此李也被稱為「東方之果」,而有「木子」之名。(這裡的「東方之果」是說李的五行屬性。)
李子在中國還有一些傳說和典故呢!據《述異記》所說,吳中有一座武陵源。山中沒有生長其它的樹木,長滿了桃李樹,俗稱為桃李源。山上有一個石洞,洞中有鐘乳水。傳說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吳人就逃到此地避難。因食用桃李的緣故,得以成仙而去。
李本是水果,又怎會成為百家姓中的一個姓氏呢?上古時期,舜帝任命賢臣皋陶(音高遙)擔任「大理」一職。理,指治理刑獄的官員。所以,皋陶的後代子孫均世襲「大理」職位,並以「理」作為本族姓氏。
至商朝末年,因紂王暴虐無道,理家的理徵直言勸諫,得罪紂王,死於非難。他的妻子為躲避紂王迫害,就帶著兒子理利貞逃難他鄉。逃亡途中,他們幾乎餓死,幸遇到李樹,食用「木子」的果實得以活命,於是理家將「理」改為「李」。由此李利貞成為李氏的先祖。
2.杏
唐朝藥王孫思邈稱杏為「心之果」,性熱,患有心病的人適宜多食。
杏,也是源於仙家的仙果。《述異記》記載,傳說中杏圃洲位於南海之中,盛產杏果。居住在海上的人們說,那是仙人種植杏樹的地方。漢朝時期,曾經有人駕舟航行,因遭逢颶風,停泊在杏圃洲五六日,每天吃杏,故而免於飢餓。
杏的藥用價值很廣泛。唐朝藥王孫思邈稱杏為「心之果」,性熱,患有心病的人適宜多食。不過食量過多,也有弊端,會損傷筋骨。食用曝曬後的杏脯,能夠止渴,去冷熱毒。
據《本草綱目》介紹,杏花可以治療雀斑,即「粉滓面」。具體做法是:取杏花、桃花各一升,用東流水浸泡七日。用此水洗面21遍,效果極妙。而杏仁也是一味中藥,用法更廣。醫書記載,杏仁有三個功效:潤肺、消積食、疏散滯氣。明朝醫家李時珍提醒人們,凡是杏花、桃花都是五瓣,若是六瓣,必生雙仁。因其反常,所以雙杏仁有毒,食用時務必小心。
杏是醫家青睞之物,在文壇也有它的一席之地。杏壇、羯鼓催花的典故,雖然時日久遠,卻也歷久彌新。
「羯鼓催花」的典故,發生在唐朝。唐玄宗精通音律,喜好羯鼓。羯鼓是兩面蒙皮,腰部較細的一種鼓。某年二月初的一天早晨,宿雨初晴,庭院一片淨潔明麗的景色。玄宗起床,洗漱完畢後,看到小殿內庭,柳枝垂青,杏樹含苞未放。於是命左右隨侍備酒,命高力士取來羯鼓,讓他縱擊一曲《春光好》。這首曲子還是唐玄宗親自創作的呢。一曲結束後,玄宗回首一看,柳枝竟然吐出新芽,杏花也盛開一片。羯鼓催花,指的就是敲擊羯鼓,催使杏花早開啊。
「杏壇」的說法,出自於《莊子・漁父》。此篇講到,孔子遊觀來到一片繁茂的樹林中,走累了就坐在生長著杏樹的土壇上休息。他的弟子們在一旁讀書,孔子則彈琴吟唱。
明朝末年顧炎武說:「《莊子》書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儘管是寓言,《莊子》記載的杏壇,倒也充滿雅然淡泊的氣息。「繞壇紅杏垂垂髮,依樹白雲冉冉飛」,杏樹環繞,花香氤氳,在這樣的環境下或朗聲讀書,或撫琴而歌,自有一番出塵氣象,令人神往。
至宋朝天聖二年(1024年),孔子第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就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朝時,又在杏壇上修建亭台。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杏壇。至孔子第60代後裔衍聖公時,他曾作詩《題杏壇》曰:「魯城遺蹟已成空,點瑟回琴想像中。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後人就以杏壇代指授徒講學的地方。
3.桃
說起桃,國人會想起《西遊記》中蟠桃園,以及那碩大的蟠桃。《神異經》記載:「東方有樹,高五十丈,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三寸,和核美食之,令人益壽。」桃樹是神樹仙木,食用仙桃可以長壽,所以人們常用桃子為長輩祝壽。
《太平廣記》說,西漢時期,漢武帝登基後,勤於國政,樂於修道,感得西天王母降臨人間,並賜予他碩大的仙桃。漢武帝的大臣東方朔站在殿外,隔窗窺視王母真容。王母看見後,對漢武帝說:「這個在窗戶後偷看的小兒曾多次來偷我的桃子。」漢武帝聽後很吃驚。從此,世人稱東方朔是神仙。
傳說中,東方朔是天上的木星,下凡人間十八年,輔佐漢武帝。東方朔是天宮木星星君,受到玉帝王母的管轄。王母作為東方正神,壽與天齊,稱東方朔為「小兒」倒也不為過。
東方朔,字曼倩,他這段風趣的故事,成為詩文經常引用的典故。比如崔澹《贈王福娘》:「惟應錯認偷桃客,曼倩曾為漢侍郎。」李商隱《茂陵》吟:「玉桃偷得憐方朔,金屋修成貯阿嬌。」薛能《謝劉相寄天柱茶》:「偷嫌曼倩桃無味,搗覺嫦娥藥不香。」
桃子作為仙果,自有它的傳奇功效。
唐人徐堅《初學記》卷二十八引《典術》說:「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制百鬼,故今人做桃符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不僅承認桃樹是仙木,還有鎮邪除祟的作用。最典型的是桃符與桃木劍。
古人為了鎮守家宅,或取桃木削成木釘,釘在地上;或在門上安裝桃木板辟邪。《玉燭寶典》曰:「戶上著桃板辟邪,取《山海經》神荼、鬱壘居東海蟠桃樹下,主領衆鬼之義。」古人安裝桃木板門,就是根據《山海經》中神荼(音申書)、鬱壘能夠鎮伏眾鬼演繹而來。
4.栗
栗子作為腎之果,歷代受到民間青睞。(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神異經》記載:「東方荒中有木名栗,其殼徑三尺三寸,殼刺長丈餘,實徑三尺。」神界的栗樹非常巨大。
中國古代的記載中,栗子的大小也很驚人。《後漢書・馬韓傳》:「馬韓出大栗如梨。」陸游《對食戲詠》:「霜栗大如拳。」《詩義疏》云:「桂陽有栗叢生,大如柿子。」古代栗子之大,可大如梨,大如拳,大如柿子。《鄴中記》說:「鄴中產巨栗,脫其殼,可以為杯。」
孫思邈認為:「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栗子作為腎之果,歷代受到民間青睞。《本草綱目》介紹:「生食,治腰腳不遂(思邈)。療筋骨斷碎,腫痛瘀血,生嚼塗之,有效(蘇恭)。」指治療腰腳不遂之病,要生吃栗子。如果筋骨斷碎,腫痛瘀血,生嚼栗子塗在患處,會有功效。
南齊醫家陶弘景說,相傳有個人得了腰腳軟弱之病,偶然中坐在栗樹下吃了幾升栗子,繼而能站起來行走。這是因為栗子補腎的功效。
李時珍說:「栗於五果屬水。水潦之年則栗不熟,類相應也。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栗子在五果中屬水,水澇之年,栗子難以成熟。有人因體寒,引發腹瀉,狂瀉如水注,可以讓他吃二、三十枚烘烤的栗子,就可痊癒。
《本草綱目》引《經驗後方》所述,治療腎虛、腰腳軟弱無力,可以用袋子盛放生栗,懸掛在通風之處,自然風乾。每天早上吃十多顆,其次吃豬腎粥輔助,久而必會強健。醫家認為,風乾的栗子,勝過曝曬的栗子;用火煨烤油炒的栗子,勝過蒸煮的。但仍然須要細嚼,連著津液一起吞咽,會大有裨益。倘若一次暴吃,食用過多,反而會傷脾。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曾作詩,講到食用栗子的辦法,「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爲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栗子藥用效果卓越,食用也可令人飽肚耐飢。秦昭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69年),秦國發生大饑荒。應侯范雎請求發放五苑儲存的棗、栗等食物,以活百姓。元代王禎於《農書》提到此事,說:「本草所謂栗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的說法,殆非虛語。」
宋代陶穀《清異錄》曾述及栗子被稱為「河東飯」的故事:唐朝末年,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使(其轄地相當於今山西境內)。一次,晉王率軍猛追汴軍,途中軍糧一時未能得到補給。有軍民相告,可取栗子代糧。晉王即令軍士速取野栗蒸煮。大軍飽食栗子飯,繼而奮勇追敵。此後,軍中稱呼栗為「河東飯」。
5.棗
棗,也是來自仙家之果。《神異記》記載,北方荒中有棗林。樹高五十丈,枝條繁盛達數里。狂風撼不動它,雷電摧不毀它。成熟的果實氣味潤澤,食之可以安養身體,補益精氣。
古時有仲思棗、仙人棗。傳說中,北齊時期,有仙人仲思得到仙棗,將棗核種下,獲得豐收。因而此棗稱為仲思棗。
仲思棗很像大棗,杜寶《大業拾遺記》記載,隋朝時,信都郡進獻了仲思棗,長四寸,圍五寸,果肉肥厚,棗核甚小,很像晉代郭義恭《廣志》中記載的西王母棗、谷城紫棗。
至於仙人棗,據《酉陽雜俎》載,晉朝時期,太倉南部有翟泉,西部有華林園,園中生長著仙人棗。果實長五寸,棗核細小如針。
《本草綱目》介紹,棗在五行中屬土,並引《素問》說︰「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若病人患有脾病,適宜多食。但無故多食,反而會生蟲,損害牙齒。明朝時期,人們用糖、蜜拌過大棗後再蒸,對此李時珍說:「久食最損脾、助濕熱也。啖棗多,令人齒黃生。」
南梁時期,有一位官員王泰很受時人敬重。《梁書》記載,王泰自幼聰穎,很小的時候就會讓著他人。有一次,他的祖母招來家族中的孫子和侄兒,然後將許多大棗散在床上,孩子們看見了都爭著取拿,惟獨王泰不取。祖母問他何故,他說:「我不拿,祖母自然也會分給我的。」家人聽了頗感訝異。
後來,人們就將王泰讓棗、孔融讓梨的事蹟合在一起,成為一句固定的成語「讓棗推梨」,比喻兄弟友愛,情同手足。
參考資料:
《本草綱目・果之一》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一十
《清異錄・河東飯》
《梁書・王泰傳》卷第二十一
《莊子・雜篇・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