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成佛還是成魔 差在一念之間(图)

 2019-10-25 00: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民間傳說中,王藻修道有成,白日飛升,受賜號保和真人。
民間傳說中,王藻修道有成,白日飛升,受賜號保和真人。(繪畫:天外天/正見網)

清代小說《鏡花緣》中有一句話:「世間孽子、孤臣、義夫、節婦,其賢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一念之間,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所以有人說,一念之間,有人能成佛,有人卻成魔;有人登上幸福的彼岸,有人卻在苦海中沉淪。在一些民間故事中,有的人在一念之間獲得轉機,徹底改變了命運方向。

放下刀筆 修道成真

潼州有一個人叫王藻,曾在官府任職獄吏。每天一早出門,晚上回家時,他一定會拿回一些錢交給妻子,有時金額多達數十貫。他的妻子為人賢淑,丈夫不尋常的行勁,令她懷疑丈夫受賄,因枉斷官司而得到這些錢。

於是,王妻就使了一個方法,試探丈夫是否執法公正。一天,王妻叫婢女送飯菜到官府裡給王藻。待丈夫回來後,便問他:「剛才祭祀,準備了不少酒食菜餚,其中豬蹄很美味,所以送給你十三塊肉,都吃完了嗎?」

王藻回說:「我只得到十塊肉而已!」妻子佯裝大怒,說:「一定是被女婢偷吃了,不然,就是她送給了別人。這不得不審訊她!」王藻立即叫來一名獄卒,綁住女婢。那女子不堪忍受痛苦,屈打成招,胡亂招供。獄卒打了她一頓,把她趕走了。

這時,王妻開口說話了,「夫君,你擔任推司已經很久了,每天都帶著錢回來。我因此懷疑夫君刑訊逼供,枉判冤獄。所以就以女婢的事試探你,原來真有此事哇!」神情悲憤的王妻接著說:「從今以後,希望你不要拿受賄的錢回家,索拿不義之財,死後一定會遭罪的。」聽完妻子一番勸誡,王藻豁然醒悟,汗流浹背,取來筆硯,在牆壁上題了一首詩:

「枷栲追求只為金,轉增冤債幾何深?

從今不復顧刀筆,放下歸來游翠林。」

這首詩的大意是:

嚴刑拷打只為追求金錢,

沒想到會增添許多孽冤;

從今往後不再用刀筆構陷,

放下貪財之心,回歸竹林鄉間。

從此以後,王藻將積攢的財物全都散施,並辭去官職,一心學道。傳說王藻修道有成,白日飛升,受賜號保和真人。

預謀放火 一念之間善惡兩重天

另有一則故事,發生在元朝至正五年。有一個南門橋軍人叫張旺,人們戲稱他「張牌」。此人向來凶狠、蠻橫不講理。他曾經在夜裡盜竊城西田父的菜,被當場抓到後,田父按住他的頭浸在水池裡以示懲戒,才將他放回去。從此之後,張旺對田父恨之入骨,常常想著如何報復他。

一天夜裡,張旺將火種裝進小口大腹的陶器中,準備去燒田父的家。當晚月色稍亮。一名叫吳碧山的畫師尚未就寢。忽然間,吳碧山聽到一陣腳步聲,於是隔窗向外看。他看見張旺往前走,身後竟然跟著上百個孤魂野鬼。吳畫師大為驚恐。

大概過了一頓飯的時間,吳畫師又聽到一陣腳步聲,他再次隔窗觀望,這次發現張旺往回走,而他的前面竟有兩個青衣童子引路,已不見那百個孤魂野鬼跟著張旺了。吳畫師感到既震驚,又好奇。

平日,吳畫師待張旺比較厚道。於是第二天一早,吳畫師就去見張旺,問他昨夜幹什麼去了。起初,張旺不肯承認企圖放火燒田家的意圖,吳畫師就將自己看到的景象告訴張旺。張旺才把以前發生的事如實相告,並且感慨地說:「一念之間,不能不謹慎啊!」

雖然無法得知那天夜裡張旺遭逢何事,不過,張旺準備燒田家,心裏必是惡狠狠的,以致招來上百的孤魂野鬼相隨;後來也許良心未泯,轉變了放火的念頭,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有青衣童子為他帶路。

後來,張旺出家修道,人們又稱他為張道人,後來他也修道有成。善、惡轉念間,他的命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事據:《夷堅志補》卷12、《輟耕錄》卷12

責任編輯: 張雲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