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境界:苦而不言 喜而不語(圖)
花宜半開,酒宜微醉,做人最宜低調收斂,韜光養晦。(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花宜半開,酒宜微醉。
做人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曾國藩說:做人要收斂。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01】苦而不言,是智者。
苦而不言不是要你打斷牙和血吞,什麼虧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學會吃一點無傷大雅的虧。
少抱怨是因為沒有人喜歡聽你的抱怨。面對苦難時,很少有人真的想要瞭解你的苦難,苦而不言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辛棄疾,二十歲便出入行伍,曾在萬軍中俘虜敵軍大將,屢立戰功;二十五歲執筆上言平戎十論,有霍去病衛青的氣概,指點江山豪氣干雲。
但不久一貶再貶,英雄淪落為田舍菜翁,其間幽忿落寞之情,有誰共鳴?
寫下「而今識盡愁滋味」的辛稼軒,不想抱怨嗎?
他不是不想,而是明白抱怨無用,乾脆就不抱怨了。他把他的一腔孤憤化為詞中溝壑,那怨氣怒氣,不平之氣釀成了他青史留名的底氣。
苦而不言,是不做無意義的抱怨。
古時候有一位叫林退齋的尚書,他一生福德頗多,子孫滿堂。
在他臨終前,子孫跪在他面前請求他做最後一次訓示,林退齋道:
「沒有別的什麼話,你們只要學會吃虧就行了。」
有人說,世界上有三種人一點虧都不肯吃:
一種是度量太小,吃了點虧就想不開,茶不思飯不想,好像被刮了肉一樣;
一種人火氣太大,吃了虧就要跳腳,輕則破口大罵,重則大打出手,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還有一種人是心眼太小,吃了虧就怪到他人頭上,讓別人怨聲載道,自己也因小失大。
做人要收斂,不止是喜要收斂,苦也要收斂。抱怨要少點,虧也要吃點。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苦而不言,是讓我們靜靜地蛻變,待到時運際遇,一鳴而天下驚。
【02】喜而不語,是智慧。
喜而不語是不炫耀。花宜半開,酒宜微醉,做人最宜低調收斂,韜光養晦。
張愛玲曾有一個好友炎櫻,本來二人感情要好,但後來張愛玲受不了炎櫻的無心炫耀,以至於絕交。
張愛玲去美國後,經濟困難,炎櫻卻時常誇耀自己如何賺錢;張愛玲孀居多年,炎櫻卻大談自己與丈夫的甜蜜恩愛。張愛玲受不了,為此絕交,斷絕來往。
喜而不語,不是說高興不能分享,而是不能為了自己高興,而讓別人不痛快。
《菜根譚》中說:「淡泊之士,多為濃妝者所疑;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
喜而不語,說的更是不張狂自傲。
三國時期的荀攸,他自謙避禍,很注意掩蔽鋒芒。他自從受命軍師之職,隨曹操征戰疆場,籌劃軍機,克敵制勝,立下了汗馬功勞,曹營中眾多謀臣策士之中,他的地位數一數二。後來,曹操做了魏公,更是任命他為尚書令,可謂恩寵之極。但他從來都懂得功高不可震主,鋒芒不可凌人。他憑藉著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謀略,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
原因為何?蓋因他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
參與軍機,他智慧過人,迭出妙策;但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地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
反觀楊修,雖思維敏捷,甚有才氣,但絲毫不看場合,不分析別人的好惡,只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後來更是攪和到曹操的家事當中,遭到曹操的猜忌,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凡做人不能太張狂太鋒芒畢露。
喜而不語,低調沉斂,是一種智慧。
生活從來都是智慧的較量,最富有的人是智者,最寳貴的財富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