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債二萬億美元 可用外匯儲備近無(圖)


有研究機構認為,中國需償付外債或達到3萬億美元。(圖片來源:Panumas/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9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9月27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數據,截至6月末全口徑外債餘額升至19,980億美元。有研究機構認為,中國需償付外債或達到3萬億美元,可用的外匯儲備已不多。

數據顯示,中國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餘額19,980億美元(不包括香港、澳門對外負債,下同)。

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餘額為7,836億美元,佔39%;短期外債餘額為12,144億美元,佔61%。短期外債餘額中,與貿易有關的信貸佔42%。

從機構部門看,廣義政府外債餘額為2,398億美元,佔12%;中央銀行外債餘額為332億美元,佔2%;其他接受存款公司(銀行)外債餘額為9,335億美元,佔47%;其他部門外債餘額為5,737億美元,佔28%;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外債餘額為2,178億美元,佔11%。

從債務工具看,貸款餘額為4,722億美元,佔23.5%;貿易信貸與預付款餘額3,463億美元,佔17%;貨幣與存款餘額為4,407億美元,佔22%;債務證券餘額為4,751億美元,佔24%;特別提款權(SDR)分配為97億美元,佔0.5%;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外債餘額為2,178億美元,佔11%;其他債務負債餘額為362億美元,佔2%。

日本大和證券估計,如果計算官方未列入計算的項目,中國的外債可能高達3萬億至3.5萬億美元。

《彭博》專欄作家波丁(Christopher Balding)1月表示,中國的外債至少面臨兩大問題,首先是中國超過60%的外債為短期外債;其次,中國的外債正快速增加。今明兩年將是中國還債的高峰年,為了還債,中國恐怕得「削減外匯儲備,使人民幣貶值」。

也有分析文章在網路熱傳,文章表示,60%的外債為風險很高的短期外債;還有1萬多億美元是外資企業30年在中國大陸投資的本金和利潤,這也是不能動的;再加上援助非洲、南美一些國家的數千億美元,這些錢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還有「一帶一路」貸出去的美元。除去這些,基本上可動用的外匯儲備幾乎沒有。

外匯儲備的作用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的是各國的中央銀行用來應付國際支付,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那麼,外匯儲備是怎麼來的?

第一,是貿易順差。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由於國際貿易出口劇增,國際貿易順差巨大,每年賺錢了大量外匯。

其次是外資投資。如各國外商對的中國投資,或者熱錢的湧入,經過多年累積,形成了巨大外匯儲備。

最後是資本升值。通過專業的投資機構,用外匯進行投資,購買外國債券、股票、基金等等賺取的收入。

然而,並非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比如外幣現鈔、黃金、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

一般而言,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初步,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營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指的是,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要選擇幣值穩定、風險較小的貨幣,還要投資比較相對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是指保證外匯儲備能隨時用於兌現和支付。各國在安排外匯資產時,應根據本國對一定時間內外匯收支狀況的預測,合理安排投資的期限組合。

盈利性是指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進行科學的投資組合,使儲備資產增值。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反映在四個部分: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國貨幣的匯率。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