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領導抗戰 國軍抗戰不朽經典回顧(上)(組圖)
盧溝橋事變後,蔣委員長向國軍發表抗戰講話,身後站立者為白崇禧上將。(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蔣介石領導全國軍民浴血抗戰
中共掩蓋歪曲歷史,編造謊言宣稱自己是「領導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鐵的歷史事實表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蔣中正)才是領導全中國軍民浴血抗戰的真正領導人。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在江西廬山發表「最後關頭」演說,揭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蔣委員長號召全國軍民:「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1937年8月,蔣委員長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演說。
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經八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發動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上高會戰等10萬兵力以上的大型會戰22次,血戰臺兒莊這樣的重要戰役1,127次,國軍206位將軍壯烈殉國(其中包括8名上將),陸軍傷亡321萬多名官兵,海軍艦艇全部打光,空軍4,321名飛行員犧牲,2,468架戰機被擊落,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1945年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等人在南京向蔣委員長的代表何應欽上將遞交投降書。(油畫)
蔣介石領導中國軍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巨大貢獻,據有關資料記錄:1937年至1945年,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總兵力2/3以上。從1931年到1945年,在中國戰場上與日軍進行的大小戰鬥16.5萬餘次,殲敵150萬,佔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的70%。
國軍抗戰之最和不朽歷史經典畫面
抗日最慘烈的會戰——淞滬會戰
1937年8月,蔣介石親任淞滬會戰最高總指揮,國軍在淞滬抗擊日軍三個月。
1937年8月13日,爆發了抗戰歷史上最慘烈的淞滬大戰。蔣介石命令中國軍隊「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倭寇企圖「三月亡華」的嚴重挑戰。
蔣介石親任淞滬戰場最高指揮官,冒著被日軍擊落的危險,多次飛向上海火線督戰,夫人宋美齡亦曾在勞軍途中被日軍飛機炸傷。這在所有二戰各國領袖中是絕無僅有的。
蔣介石在淞滬投入了全國兵力的近60%,約70萬國軍。在淞滬戰場,國軍至少有28位團長以上指揮官(包括10餘位將官)壯烈殉國,85個師拼光,傷亡總計30餘萬人。「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國軍當時僅有陳舊落後的武器裝備,又毫無與日軍交戰經驗,全憑血肉之軀鑄造抗戰長城,英勇抗擊30萬絕對優勢的日本陸海空軍達三個月之久。
抗日首次大捷——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
1938年3月24日,徐州決戰前夕,蔣介石(中)、白崇禧(右)、李宗仁(左)視察前線合影。
1938年初,上海、南京、杭州已經淪陷,全國籠罩著悲觀氣氛。日軍大舉進犯山東,徐州會戰打響。3月24日,臺兒莊決戰前夕,蔣介石攜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親臨視察隴海前線。
徐州會戰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和白崇禧兩位上將共同掛帥指揮。國軍各地方軍和中央軍空前精誠團結,萬眾一心,血戰三路日軍,終於在臺兒莊聚殲一萬多凶殘日軍。這是日本軍隊自明治維新以來在國際上的第一次大慘敗。此役國軍嚴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遏制了日軍侵華凶猛勢頭,粉碎了自「盧溝橋事變」以來「皇軍不可戰勝」的狂言,一掃因上海南京等地淪陷而籠罩在全國的悲觀情緒,極大地鼓舞振奮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到底的信心。
捷報傳來,舉國歡騰,各地舉行祝捷會,大本營武漢超過十萬人上街遊行,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兩人的巨幅照片為遊行隊伍開路。死守臺兒莊的功臣孫連仲、池峰城、田鎮南和在外圍打運動戰的湯恩伯等9位將領均榮獲國軍最著名的青天白日勛章。
抗日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
最大規模的武漢會戰,蔣介石(中)親任最高總指揮,白崇禧(左)、陳誠(右二)分別任江北、江南戰場總指揮。
1938年6月,日軍在徐州會戰慘敗後,糾集九個師團25萬兵力,外加500架戰機、120艘戰艦大舉撲向當時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和戰時首都武漢。蔣委員長親任最高指揮官,以長江為界把戰場劃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個戰場,由陳誠和白崇禧分別擔任南北兩個戰場的最高指揮官;薛岳、張發奎、孫連仲、廖磊、李品仙上將擔任各自所轄區域的兵團指揮官。
武漢會戰,國軍總共出動117個師,總兵力110萬人,在4個月時間中,進行馬當戰役、九江戰役、黃梅戰役、廣濟戰役、田家鎮戰役、瑞昌戰役、馬頭鎮戰役、星子戰役、萬家嶺戰役、富金山戰役、信陽戰役共11場戰役,共殲滅10萬餘日寇,從此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抗日首次攻堅戰大捷——桂南會戰崑崙關戰役
崑崙關戰役由白崇禧任總指揮,國軍殲滅日本王牌鋼軍,圖為國軍在崑崙關繳獲日軍軍旗。
1939年12月初,日軍發動桂南之戰,企圖切斷中國通往越南的生命補給線,進一步圍困中國,逼迫蔣介石國民政府投降。日軍大本營認為,此舉必然使中國喪失抵抗能力,從而可以很快實現其亡華野心。日軍大本營陸軍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更驕狂地宣布:「這是對華最後一戰。」
日本最精銳王牌軍第5師團和臺灣旅團分三路進犯桂南,中日兩軍之最精銳軍隊在崑崙關決戰。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上將指揮杜聿明第五軍等中央軍、夏威桂軍以及張發奎粵軍精銳,血戰三路日軍,與敵反覆爭奪關隘,浴血奮戰,終於消滅日本「鋼軍」,兩度攻克崑崙關,粉碎了日軍的亡華企圖。
2012年,釣魚島事件引發全球關注,大陸民眾驚呼:「抗戰還得靠國軍!」他們紛紛轉發白崇禧桂軍一支學生軍在1939年桂南會戰全體壯烈殉國前,刻在竹筒上的遺言:「終有一天,將我們的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富士山頭!」此竹筒被侵華日軍帶回日本供奉55年,後來轉交給臺灣,後人始知桂軍英雄事跡。
日本「鋼軍」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戰死前夕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帝國皇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軍更為頑強的軍隊…」
長沙會戰——「天爐戰法」殲敵
長沙會戰由薛岳(中)任總指揮。
長沙會戰中的國軍。(以上皆為網絡圖片)
1939年至1942年期間的三次長沙會戰,由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上將任總指揮官,軍委會副參謀總長兼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上將指導監督,軍委會軍政部部長、第九戰區前任司令長官陳誠上將也參與會戰的策劃指導。
這三次會戰,均以白崇禧主持制定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湘北會戰)「誘敵深入、迂迴側擊」的戰略部署為藍本,在實質上並無多大修改。根據此一戰略策劃藍本,薛岳、楊森等人設計出一套逐步抵抗、誘敵深入、後退決戰的戰法,薛岳稱之為「天爐戰法」。
1939年10月,第一次長沙會戰歷時二十餘天,殲敵約兩萬人。三次長沙會戰,據薛岳第九戰區戰報,共殲滅日軍十多萬,尤其以第三次會戰殲敵5萬6千餘人為最多,這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也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指揮官薛岳被日軍稱為「長沙之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