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湖水怪?南極出土最重薄板龍「異類」化石(圖)


近期南極出土一具巨型海洋生物化石,其外觀類似尼斯湖水怪。(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近期南極出土一具7千萬年前的巨型海洋生物化石,其外觀類似尼斯湖水怪,化石具有蛇狀頭部、長頸和類似於海牛的身體,在白堊紀時期與恐龍一起生活。

據外媒與《國家地理雜誌》報導,這個化石於1989年在南極大陸北端的西摩島(Seymour)上被發現,但極端寒冷的氣候之下,研究人員僅能在每年的1、2月初的幾週內進行挖掘,有時天候不佳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甚至得停止挖掘。此外,團隊還需要透過直升機運送挖出來的碎片到阿根廷研究基地,直到2017年,才將全部的化石挖出並修復其骨架。


南極出土史上最重薄板龍中的「異類」化石(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這個40英尺長的巨型恐龍,目前是人類已知最重的遠古海洋生物薄板龍遺骸。研究人員推估,須花費約數十年的時間,才能重新建構出這約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甚至有人相信,這個重量可達15噸的巨型恐龍,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

此次被挖出的巨型恐龍化石總共有4個鰭翼,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屬於薄板龍(elasmosaurs)的一種,但是這個在南極發現的化石頸部較短、頭骨較大,所以牠被視為是薄板龍中的「異類」。來自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奧戈曼(Jose O'Gorman)告訴《國家地理雜誌》:「多年來,這是一個謎團…我們也無法確認牠是不是薄板龍」。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舒爾普(Anne Schulp)博士研究過荷蘭的一些蛇頸龍,但他認為這南極的水生爬行動物化石非常不同。這個新化石標本也非常有趣,因為它的活動日期非常接近白堊紀末。


南極出土的石比目前已知的薄板龍都大得多,有人認為可能是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薄板龍屬於蛇頸龍(plesiosaurs)的其中一個分屬,是白堊紀最大的海洋生物,奧戈曼相信「牠是一種沒有人知道的蛇頸龍」。雖然出土的化石並沒有頭骨,但研究人員推估這尚未命名的薄板龍重約11.8頓至14.8頓之間,全長約40英尺(約12公尺),比目前已知的薄板龍都大得多;而其生存的時期大約來自恐龍大滅絕前的3萬年前、據今約6600萬年的白堊紀時期。

奧戈曼古生物學家說這種生物的飲食可能包括甲殼類動物和小魚。為了滿足這樣一個大型生物的食慾,需要大量的海洋生物才能在那裡茁壯成長,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對化石進行分析,以了解更多有關古代海洋爬行動物的信息,而這個古老的標本上也還有許多重要的研究可以實驗。

本文留言

作者林澄 綜合編譯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