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怎麼來的?有什麼用?怎麼用?(圖)
中央銀行用來應付國際支付,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圖片來源:TAO CHUAN YEH/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6月29日訊】在全球貿易關係越來越緊密的時代,外匯儲備在平衡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中,起到重要作用。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的是各國的中央銀行用來應付國際支付,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那麼,外匯儲備是怎麼來的?
第一,是貿易順差。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由於國際貿易出口劇增,國際貿易順差巨大,每年賺錢了大量外匯。
其次是外資投資。如各國外商對的中國投資,或者熱錢的湧入,經過多年累積,形成了巨大外匯儲備。
最後是資本升值。通過專業的投資機構,用外匯進行投資,購買外國債券、股票、基金等等賺取的收入。
然而,並非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比如外幣現鈔、黃金、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
一般而言,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初步,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營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指的是,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要選擇幣值穩定、風險較小的貨幣,還要投資比較相對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是指保證外匯儲備能隨時用於兌現和支付。各國在安排外匯資產時,應根據本國對一定時間內外匯收支狀況的預測,合理安排投資的期限組合。
盈利性是指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進行科學的投資組合,使儲備資產增值。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反映在四個部分: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國貨幣的匯率。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主要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6年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額達到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近十多年來,一直都是全球排名第一,截至2019年5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010億美元。
然而,外匯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持有過多的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
首先,是機會成本。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外幣的金融債券,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
其次,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給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脹的壓力,給貨幣政策添加困難。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版權所有 ©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